上善若無水 作品

第1083章 錢袋子

    趙禹還是很有能力的,最起碼計算與記憶力都不錯。

    他思索了一會就報出了一個大概的數字“年入當在十億錢以上,支出相差不多,或可結餘六千萬錢以上。”

    在小豬重用桑弘羊,進行大規模經濟改革之前,大漢朝最賺錢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鑄錢,冶鐵和煮鹽。

    鑄錢這種事情,之前只要是有點本事的都在幹,諸侯國裡更是氾濫成災。

    不過等到七王之亂被平息,鑄幣權就被收回來。

    煮鹽也是一樣,當初吳王劉濞之所以那麼牛筆,以一國之力養著十萬精銳,讓長安這邊夜不能寐的。其根源就在於用人命去天銅礦山,挖銅出來鑄造私錢。還有就是在海邊煮鹽,依靠販賣私鹽大舉獲利。

    實際上就算劉濞不造反,長安也容不得他了。

    這種鑄錢與販賣私鹽全都不交稅的事情,對於長安來說就是在喝他們的血。誰也受不了這個。

    在桑弘羊經濟改革之前,這些鑄錢冶鐵還有煮鹽帶來的收益,都是屬於少府的,也就是說屬於皇帝。

    比起鑄錢和煮鹽來說,冶鐵有些不一樣。

    因為屬於少府的冶煉場,有很大一部分被各地豪強們,通過各種手段給佔去了。

    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的父親,號稱大漢首富的卓王孫。

    除此之外,還有各地商稅,山川湖海森林等等,所有的產出也都要收稅。

    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在皇帝的土地上捕魚伐木打獵收割毛皮什麼的,當然是要給皇帝交稅了。

    是不是覺得很多了,實際上還沒完,還有更多的收入。

    那就是通常所說的賦稅之中的賦。

    賦和稅分開,也就是在這個時代。稅是大司農去收,屬於公款用於朝廷開支。

    而賦的話,實際上就是所謂的人頭稅,只要你年紀到了就要給皇帝交錢。

    這筆收入以人口為基礎,人口越多收入也就越多。通常一年至少幾億錢的收入。

    歷史上真有敢喊永不加賦的皇帝,就是說從今以後出生的人不用繳納人頭稅了。

    可卻是從來沒有敢喊永不加稅的皇帝,因為賦是皇帝私房錢,自己不想要了,大臣們就當是看個樂子,反正也入不了他們的口袋。

    可稅卻是屬於朝廷的,沒有了稅收大臣們還做個什麼意思,肯定是要和皇帝翻臉的。

    大漢皇帝還有別的收入,諸侯王們每年八月,都要向皇帝奉上酎金的。

    皇帝的黃金收入,大部分都是因此而來。

    對於家底有了些瞭解之後,王霄就開始花錢外加賺錢。

    “你先支出一筆錢出來,兩千萬吧。”

    王霄平淡的報出了一個數字,卻是讓趙禹頭皮發麻“這筆錢用來組建十個巡查隊伍,專門巡查黃河下游河道,務必確保找到河道危險之處,然後上報朝廷撥款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