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半人馬座

長征十八號之前“滄龍”的外網綽號也迅速被“太陽神”取代,原因是其在將要日出之時發射,尾焰亮度堪比一顆升起的小太陽。

不過這更多要歸功於那四枚提供了11000多噸推力的固體助推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動靜和聲光效果確實很有震撼力。

但長征十八號最大的意義不在於這些,而是象徵著最尖端航天技術的一個新里程碑。

與互聯網上開始樂觀認為太空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不同,真正的航天從業者更多的是一種迷茫的情緒。

雖然除了御三家——準確的說御二家以外其他所有航天機構的發展上限也就那樣,但看到同僚先一步把化學火箭技術做到極致,也就意味著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在一條死路上繼續前進,這對於很看重理想信念的太空事業來說是很危險的。

當然一起產生的還有一種無力感,正如1969年阿波羅11號升空一樣,九章號的發射也彰顯出了一種不可逾越的技術差距,全世界都沒法再復刻類似的成就。

而且和之前航天飛機、可回收火箭那些都不同,九章號與長征十八號是一個完全新的領域,在人類有限的航天史上找不到類似的東西,要不是在深空探測上受限於底蘊幾乎沒有什麼建樹,甚至都可以把文明之光的稱號先挪給CAdC了。

“太快了,而我們毫無準備。”

沙利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用眼神表示了自己的贊同。

真的太快了,就好像1966到1967年一樣,這一年是冷戰太空競賽的一個分水嶺。

在這之前,聯盟取得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名宇航員、第一次太空行走等諸多榮譽,nACA完全是在灰頭土臉地硬追。

但在1967年,當第一枚土星五號火箭出現在電視上後,聯盟的宇航優勢就被nACA迅速拉近最後超越,一直到冷戰結束都處於整體領先狀態。

對於聯盟來說他們感知到的時間也差不多是兩年,當第四枚n1火箭爆炸以後他們就幾乎放棄了與nACA展開全面競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