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新計劃




解決這兩個問題,新能源汽車依然會不可阻擋地侵佔傳統市場份額。



而且現在入場還有先發優勢,等到幾年後群魔亂舞的時代,尤其是一眾互聯網公司帶資本下場,電車技術進步飛快,傳統廠商追趕起來都費力。



但現在林炬先把這些壓在心裡,他要等新遠的Bms有了成果才好談合作,現在先籠絡關係。



潛在合作伙伴+1。



……



從11月末到整個12月,在外界眼中新遠總算消停下來了,再沒有什麼大新聞。



唯一對外披露的發射還沒開始,新遠購買了一艘拖船改成海上起降平臺,現在才趕往南海準備進行海上火箭回收測試。



但事實上,這段時間新遠宇航內部忙得飛起。



研發部正在一一梳理得到的系統技術,調整為具體的項目,修改火箭構型。



除此之外又要擴招100名員工,並且用升級卡對有潛力的進行技能提升。



由於到手了一大把新技術,為h1航天飛機準備的火箭新遠二號基本上被推翻重來。



新的參數如下:



全箭直徑6米,高度75米,採用二級火箭設計。



一級將安裝7臺22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外圈6臺,中心1臺,地面推力1540噸,二級安裝一臺50噸級液氧液氫發動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高達45噸,並且一級將設計為可回收。



甲烷發動機系列以m開頭,主打低成本,m220是在系統的300噸級分級燃燒液氧甲烷發動機上簡化而來,降低了重量和體積,使之能把7臺塞進6米直徑的箭體。



之所以選擇甲烷機而不是煤油機,則是因為分級燃燒大推力甲烷機比k系列全流量煤油機技術更簡單,生產更快。



研究院決定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研發,不可謂信心不足。



新遠二號預計可回收次數將達到三十次,五次複用後每次發射成本將是一次性發射的30%,僅僅需要1.3億,平均每公斤的發射成本不到4000元。



即使算上測控、轉運等費用,也不會超過4200元。



而且這其中最大的成本是那臺二級的氫氧火箭發動機,氫氧發動機和液氫燃料是真的貴。



新遠三號則被改成了巨型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