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作品

第843章 世界人民解放軍(十一)

  主治大夫看著何銳銳利的目光,一時搞不清楚何銳是怎麼知道這麼多關於心肌梗死的要點。中國的醫學界都聽說過是何銳搞出來了磺胺,以及抗菌素的事情。也知道何銳對於瘧疾、肺結核等傳染病的治療上提供了決定性的思路。

  不過隔行如隔山,藥物學專家與外科專家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不過何銳所說的要點倒是比較正確,而且並不算過分。至少何銳很清楚吳有平的病有多嚴重。

  最終,主治大夫點點頭,“主席,如果醫生管用,就沒有人會死亡。我只能向您保證,我們一定會竭盡最大可能。”

  就見何銳只是嗯了一聲,就繞過大夫,向著樓梯走去。大夫看著何銳的背影,只覺得何銳是不是太嚴厲了些。

  其實大夫誤解了何銳。何銳之所以看著這麼冷酷,只是因為何銳知道,此時哀求任何人都沒用。能夠提升吳有平存活幾率的除了吳有平自己的心態之外,還得包括大膽細緻的治療與護理。就何銳對吳有平夫人的瞭解,她不是一個能夠果斷做出判斷的人。而家屬的動搖,會影響到醫生的決心。既然如此,何銳願意承擔起責任來。如果能夠救了吳有平,何銳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與非議。

  回辦公室的路上,何銳一言不發的看著車窗外的景色。管理中國是一件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與體力的工作,吳有平是被沉重的工作給熬成這樣的。何銳覺得自己或許也熬不了多久了。

  就今天的交流來看,吳有平不怕死亡,這點吳有平與何銳一樣。何銳之所以要堅持下去,只是不想因為自己的死亡影響中國贏得戰爭,以及贏得戰爭後中國的走向。新筆趣閣

  歷史上美國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最後戰略能力的羅斯福一死,他的繼任者們完全沒有羅斯福的能力,直接將羅斯福佈局的戰後局勢給弄的亂七八糟。雖然美國依舊強大,但是美國失去了很多機會。何銳不希望中國也如同歷史上的美國那樣走上了邪路。

  而且促使中國走上邪路的理由,恰恰包含在吳有平方才費盡力氣都要說出來的內容之中。中國真的有錢了,而且非常非常有錢。現在的中國有錢到什麼程度,此時世界主要國家,基本都進入了戰爭狀態。而中國依舊在不需要進入戰爭狀態的當下,只靠33%的的稅收,便扛起了戰爭的消耗。

  而且這33%的稅收中,還不完全包括戰爭特別稅。這個戰爭特別稅,並非中國獨有,幾乎同盟國各成員國都在執行。各國從事軍事生產的企業,一旦利潤超過某個額度,多出來的利潤都要上繳國庫。

  如果中國將這筆錢也算進去的話,稅收大概是36%左右,全面超過同盟國的戰爭支出。

  中國以當下最高效的作戰效率,最高的軍費支出,以及充足的人力,以及當下世界中最高的軍隊官兵平均學歷。只要何銳沒有突然死掉,打贏戰爭是大概率時間。

  吳有平對此的看法是,他知道戰爭已經贏了。

  有平,你要活下去啊!何銳在心裡默默地念叨著。這麼多年來,他已經經歷過了太多戰友與朋友的離去,何銳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承受力不僅沒有提升,反倒更不能承受戰友與朋友們的離世。

  回到辦公室,何銳花了好一陣時間才將情緒恢復到能夠繼續工作的程度。何銳這才拿起被秘書放到第一位的文件,這份文件竟然是印度北方地區的國大黨勾結英國的文件。

  這份文件的簡介讓何銳有些訝異。倒不是說北方的印度國大黨勾結英國有什麼好奇怪的,而是印度國大黨現階段就勾結起英國,令何銳感覺十分不解。現在的英國根本沒有能力幫助到印度國大黨,雖然這意味著英國威脅不到國大黨,可也意味著英國無力支持國大黨。

  何銳現階段一直沒關注過印度地區,這一看報告,就見到詳細內容第一部分講述了一件事,印度北方將自己稱為“婆羅多”。這讓何銳忍不住笑了笑。

  “印度”(india)這個稱呼,尤其是英文叫法,在一些印度人看來,尤其是印度教徒看來,有強烈的英國殖民主義色彩。一些印度教出身的反殖民主義革命者聲稱,是英國殖民統治者創造了“india”這個名字,是“奴隸制的象徵”,“婆羅多”(bharat)才是印度原本的自稱。

  實際上,這是印度教的看法。“印度”(india)的名稱由來已久,在梵語中“印度河”的發音是,中國古籍中將印度稱為“身毒”與“天竺”,就是對當時的印度地區民眾對本地區的稱呼發音的漢語化音譯。

  而(sindhu)的發音,隨著印度周邊國家的口音與用語,在古波斯語中搞成了為hindu,古希臘語搞成了indu,到了歐洲又變成india。這些發音其實同源,都出自梵語的稱呼。而且相當的古老。

  中國將印度稱呼為“印度”,是拜到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所賜。玄奘法師對於印度非常有感情,覺得身毒的發音沒問題,但是在中國文字中,怎麼看都不是好字。於是確定將他取經的所在稱為“印度”。自此,印度與天竺這兩個詞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官方稱呼。

  現在國大黨將他控制的地區建立的國家稱為婆羅多,倒是真有意思。

  “婆羅多”這個名詞,最初指的就是印度古代的“婆羅多族”,屬於吠陀時代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的一個部落,時間大概在公元前10世紀。

  婆羅多族在吠陀時代,曾經在北印度地區稱霸了一段時間,可能相當於春秋時代的“五霸”之一的水平。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四世紀成書),主要內容就是婆羅多族興盛和內戰的故事(按照這部史詩,“婆羅多族”的名稱源自該族的先人婆羅多)。這本書雖然虛構和演義成分很重,但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各部落逐漸控制印度的一部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