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作品

第734章 量大管飽(四)


                 聽到麥克阿瑟的動靜,參謀們抬起頭。就見麥克阿瑟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嗓子後,繼續叼著玉米菸斗看地圖。

  麥克阿瑟自己並沒有注意到自己方才的失態,他叼著玉米菸斗目不轉睛地看著地圖。地圖上顯示,中國軍隊在印度方面三路推進。在中南半島上只是一路推進。

  創下西點軍校歷史上學科最高分,後來又出任西點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一直不太能理解中國的作戰方式為什麼這麼“質樸”。明明有大量的軍隊,指揮官鄭四郎又是一名勇將,正常情況下中國軍隊應該在中南半島上海陸並進,多點出擊。

  到現在為止,中國軍隊偏偏穩紮穩打地沿著中南半島進發。麥克阿瑟在軍事工程方面有非常深厚的造詣,他從這些天的空戰數字判斷出,中國已經在馬來亞北部修建了不少臨時機場,為中國空軍連續出擊創造了良好條件。如果麥克阿瑟有這樣的條件,定然放手一搏。

  馬六甲海峽是太平洋進入印度洋最重要的航道,一旦中國奪取馬六甲,就可以向印度洋大量運輸人員裝備物資。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英美都將最精銳的力量投放在馬六甲地區與中國作戰。

  直到方才,一個念頭突然冒了出來。如果中國最優先的戰役目標不是奪取馬六甲,而是通過把英國、荷蘭、美國的精銳調動到馬六甲海峽來,將其消耗殆盡的話。麥克阿瑟發現中國軍隊之前的所有做法都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剛才的驚呼只是情不自禁。麥克阿瑟對著地圖一番仔細梳理,逐漸確定自己的想法可以解釋發生的一切。

  在印度洋,英國幾乎獨立與中國作戰。在太平洋,荷蘭的力量基本可以忽略,美國因為沒有對中國宣戰,對英國的援助束手束腳。中國充分利用現狀,將英美精銳調動到馬六甲這個英美的航運能力盡頭的地區。

  誰都知道,馬六甲是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關鍵航道。一旦中國拿下馬六甲海峽,就切斷了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聯絡,英美絕不可能放棄馬六甲。在這場消耗戰中,中國只需要維持一條3千公里長的補給線,英美的補給線長達3萬公里。即便以美國這麼強大的國力,負擔也太重了。

  更糟糕的是,中國的戰場並非只有馬六甲地區。在印度地區,戰場分為三塊。北部阿克賽欽地區,東部阿薩姆地區,南部緬甸地區。號稱3百萬的英軍大多是沒什麼戰鬥力的英印軍,1百萬中國軍隊都是精銳的國防軍,怎麼看都是中國佔優。

  即便英美在馬六甲抗住了,英國可扛不住失去印度的損失,在印度告急的時候必然以印度優先,很有可能抽調在馬六甲的英軍前去援助。那時候就該輪到束手束腳的美國替英國死扛馬六甲。

  通過三萬公里的補給線維持馬六甲地區持續不斷的戰鬥,美國也撐不住。想逆轉這樣的局面,美國只有主動對中國宣戰,傾全美國的力量與中國作戰。

  如果是局面如此發展的話,又凸顯了中國此時消耗美國精銳力量的價值。美國的精銳在馬六甲消耗得越多,美國之後開戰的相對實力就越弱。而且美國在西太平洋作戰,補給線太長,中國補給線短,以逸待勞,優勢非常大。

  還有一種最糟糕的局面,美國國會老爺們見到了殘酷消耗戰的結果,很可能會被嚇到,反倒不敢奮起一搏,選擇繼續在馬六甲與中國打消耗戰。

  想到這裡,麥克阿瑟只覺得腦袋嗡嗡的。戰略上的劣勢基本沒辦法通過戰術優勢挽回,更何況中國在戰術上也不處於劣勢,甚至有點小優勢。

  麥克阿瑟有了合理思路後反倒不著急了。他專注地思考著破局的方法,增兵肯定不可取。馬六甲之戰的空域就這麼大,3千和3萬架戰鬥機沒啥區別。想靠進攻獲勝,只有組織一支強大的陸軍對中國進行反擊,將中國軍隊從馬來亞趕出去。

  用3萬公里的補給線來準備這種規模的戰役,最少要準備半年。現在美國空軍每天都要損失上百架戰鬥機,按照現在的烈度打半年,美國自己先被耗幹了。

  打不下去就得撤,撤退就得有人負責任。放棄馬六甲如此關鍵的戰略要點,更得有人負責任,到時候連麥克阿瑟都只怕扛不下來。但是麥克阿瑟還是越來越傾向於放棄馬六甲這個包袱。

  中國奪取馬六甲之後,定然會在西太平洋大肆擴張,英美都面臨收縮。可收縮未必是壞事,英美可以縮短防線,凝聚力量。中國的擴張則會讓中國背上沉重的後勤包袱,使得中國的力量遭到稀釋。

  當然,擴張也有諸多好處,中國可以獲取東南亞的資源,一定程度上補充中國的實力。麥克阿瑟自己已經算不清楚,就起身命令參謀們進行計算。

  11月5日這天,空戰繼續地進行。戰到傍晚,美國援助部隊的司令官邁克爾少將得到了中國空軍脫離戰場的消息,當即對第55飛行大隊下達了命令,“按照計劃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