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作品

第159章 越飛的煩惱(七)

  這樣的談判對陸徵祥還有點新鮮,對於參加了佈列斯特條約談判的越飛,就未免太過於無聊。與民國政府那點軟趴趴的口頭威脅相比,德國的威脅不知道大了多少倍。民國外交部長的實力雖然談不上拙劣,但是與何銳相比,越飛不知道該認為何銳不是中國人,或者認為民國外交部長不是中國人。

  既然是同一個國家的國民,眼光以及理念的差距未免太大了。

  最終,越飛明白了民國政府的態度。俄國必須先把沙皇俄國侵佔中國的土地吐出來,然後民國政府才可能與布爾什維克政權討論是否承認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問題。

  於是第二天,越飛就向東北駐京城辦事處的人員表達了感謝,當天就乘坐上前往南方的火車。

  抵達中國廣州的時候,越飛覺得自己從秋季重回夏季。在東北的時候天已經涼了,對俄國人來說還不至於穿大衣,但是在廣東,穿著一件單衣,依舊讓越飛覺得很熱。雲九小說

  1917年(民國六年)7月,因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於1918年(民國七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

  所以在1918年夏天,孫文就發去電報表示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祝賀俄國革命的偉大勝利。越飛之所以一定要來見孫文,也是因為這封電報。

  在中國,段祺瑞政府站在協約國一邊,追隨英國政府圍攻俄國。孫文當過民國總統,又是護法戰爭中的大元帥,在中國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北洋政府與南方政府之間,支持孫文乃是最佳選擇。

  至於何銳……越飛越是承認何銳的實力,就越能感覺到何銳的危險。這位如同流星般出現在中國政壇上的年輕‘選帝侯’絕不可能被任何人利用。如果可以的話,越飛寧肯與北洋政府打交道,都不願意與何銳進行正式談判。

  火車剛停在車站,就聽到軍樂隊演奏起來。沒多久,一行軍人走上車廂,高聲詢問著,“那位是越飛先生!”“越飛先生在哪裡!”

  雖然不知道對方來意,越飛還是站起身,“我就是越飛!”

  軍人立刻上前敬禮,護送著越飛下了火車。隨行的俄國同志看了軍樂隊上方高挑的橫幅,向越飛解釋道:“是孫文大元帥派人前來迎接我們。”

  越飛放下了心,在遠離北洋統治中心的北京,孫文的影響力十分巨大,足以與北洋分庭抗禮。

  看著前來迎接的軍人,越飛寒暄幾句,卻發現自己不禁將這些人與何銳的部隊做著比較。而且直觀的感受來說,越飛並不看好南方的軍隊。

  且不論身高,光是軍服與舉手投足,何銳的軍隊明顯組織完備,訓練有素。至於軍人的神態上,這些南方軍人的感覺頗有些白軍的味道。他們往往習慣於瞪著眼睛,擺出軍人的樣子,彷彿擔心被人不知道他們是掌握著武力的軍人。

  而何銳的部下就要內斂的多,那種感覺更類似於德國軍隊。而且何銳部隊的軍常服穿在軍人身上,讓東北軍的軍官看上去有著受過中高等教育的感覺。南方軍隊的軍裝看上去,就是一群趾高氣揚的軍人。兩邊的差距著實有些大。

  很快,越飛委員第一次見到了孫文。他容貌清朗,目光明亮。只是頭髮有些花白,略顯單薄。孫文也把他的主要同志介紹給越飛。

  越飛禮貌的與這些人握手,又忍不住想起了何銳。孫文對同志們的態度更像是對待追隨者,對待部下。相比較之下,何銳的態度就是對待同志。面對越飛委員,何銳明顯與他的同志們是一致的,所以相互之間並沒有特別多的交流,所有行動十分一致。

  而孫文和他的同志們之間就有著過多的交流,過多的小動作。而孫文把他的同志介紹給越飛的時候,也有著俄國老派軍官那種‘顯擺’的味道。彷彿是通過證明自己有這麼多手下,就能體現出個人的價值。

  這些表現都不是刻意的,而是不自覺就流露出來的。正因為如此,越飛已經大概感受到為何孫文明明比何銳更早成名,政治經驗比何銳豐富得多。但是何銳卻擁有著孫文遠不能比的實力。

  就布爾什維克得到的情報中,何銳的部下大多是軍校畢業,或者其他正規學校畢業。而且都不是東北本地人,而是從京城與天津等富裕地區跟隨何銳前往東北這個經濟上並不優越的地區。

  這樣的組織與布爾什維克恰恰如出一轍,大量布爾什維克領導幹部都是這樣選擇追隨共產主義理想,再艱苦的環境都沒有讓他們有所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