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486章、一年兩國,絕倭前夕

  “下官明白。”龔用卿彎了彎腰。

  在朝鮮開科取士,這自然是給出一個極為明確的信號,也給朝鮮許多鬱郁不得志的底層讀書人一個希望。

  朝鮮不算大,漢城居中,南北到這裡應試都不會花太多時間。

  最重要的是,今年這特殊情況,肯定更容易考啊。名額多,考題必定也不難。

  都清楚以後必定要有一套新規矩的,恐怕還只是能識文斷字就大有希望。

  說來也相當方便,畢竟朝鮮雖然已經有什麼“訓民正音”,創了“諺文”,但士林反倒很嫌棄。

  之所以被稱作“諺文”,也是因為被讀書人瞧不上,認為這是民間普通百姓才用的玩意,哪有漢字優雅、準確?

  所以在朝鮮做官,官方行文仍舊是漢文字,甚至數百年後都依舊如此。

  現在是大明在做主了,要選取一批新的本地官吏,自然是能熟練用漢文溝通就行。

  考不考得上,恐怕最主要的就是忠誠不忠誠。

  只要願意到大明治下來做這個官,那麼門檻就只是漢文熟練、乖巧聽話罷了。

  朝鮮如此,琉球那邊的法子則不同。

  之前被殺害的人太多了,而且基本都是生活在本島那邊的琉球精英。

  剩下的八重山、宮古諸島那邊,識漢文的全部被授了官職還不夠用,胡宗憲自然理所當然地從隨著海商過去的漢民中又挑了些人擔任官職。

  同時,仍在重建中的首裡城中,第一個小學、中學也已經建立。

  只是重建,胡宗憲面臨的問題要少得多,他還有時間親自擔任老師。

  大難不死的,確實有後福。

  在這場琉球大劫之中倖存下來的人,如今看到的確實全是大明給他們帶來的福祉。

  肅王帶過來的,可是大明皇帝借給他的一大筆啟動資金的機會。

  重修港口、重建新城,所需物資、無需人工,如今都在琉球之內流動了起來,生機正在繼續萌發。

  眼見朝廷如此之大的決心,再加上壓根沒把東瀛倭國放在眼裡,東南沿海有許多人正越發確信在琉球的機會。

  不論如何,現在到人口大減、土地眾多的琉球就能先到先得,而後必定還有明軍遠征、根除倭患的機會,還有琉球再成萬國津樑、居中海貿的機會。

  和朝鮮不同,琉球這裡,大明是沒準備直接納為實土的。

  這還意味著到這裡會比去朝鮮要自由得多。

  時已隆冬,但琉球這裡並不冷,反倒顯得熱氣騰騰、生機勃勃。

  而大明的北京城,《明報》上早已刊發,在大明百姓眼中看來,今年是乾脆利落地收服了兩國。

  琉球自不必說,倭賊喪盡天良,琉球王室和官民是遭逢大劫,倒並非他們的過錯,大明此去既是扶助藩國,又是為將來根除倭患做準備。

  而朝鮮那邊,外戚姐弟竟如此蛇蠍心腸盡誅朝鮮國主及諸王子,也屬實駭人聽聞。

  “這等昏庸淫亂、信用奸佞之王室,民心盡失也是理所當然!”

  “呵……”

  “你笑什麼?”

  被問的人只是搖頭,但話他是不會說出口的。

  只聽《明報》上說,自然是如此。但那之前的朝鮮國主李懌諸子到底是誰殺的,這哪能細細琢磨?

  自認為看得更深的他倒也不是鄙薄大明官兵甚至皇帝陛下,他只不過認為這下可就有點難辦了。

  在其他諸藩那邊看來,大明的名聲只怕有些臭了,行事太過狠辣。

  事實真相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朝鮮王室這兩代幾乎被除盡的事實。

  這能讓人不害怕嗎?

  連大明內部都有不少人這樣猜想,外藩就更不用說了。

  乾清宮西暖閣裡,朱厚熜看了幾份奏疏,隨即就放開到了一邊。

  “留中吧。”

  這些都是建言的奏疏,是對皇帝說的,而非普通民政事務。皇帝如果沒有新想法,那麼就不會批覆後轉到國務殿和相關衙署研究怎麼辦理。

  說的正是這件事。

  一年獲兩藩國,其他諸藩該如何安撫一番?

  朱厚熜知道許多人的慣有思維是沒辦法強求的,說到底,大明官員的道德底線恐怕本身就是最高的。

  大明宗藩政策的改變,還不夠讓大多數官員都能發自內心認同。

  關起門來過日子的歷史太長了,而那些偏遠小國經營起來得不償失的看法,也因為目前這個階段需要大明大力輸血而很有市場。

  比如說,為了來年根除倭患,也為了穩住剛剛拿下來的朝鮮和琉球,更大規模的軍糧轉運、後勤安排已經啟動。

  京營選出的兩萬精兵已經開拔,掛帥的,是俞大猷。

  皇帝對於根除倭患的決心可見一斑。

  楊慎壓力極大,此時卻只能自己調侃一句:雖然今年兌付出去的十年期國債又回來了,還多了五百多萬兩,但總規模達到一千七百多萬兩的這一期國債對大明來說也是很大的壓力了。總要還的,只不過那時候就輪不到他楊慎來操心了。

  朱厚熜面前,崔元只聽皇帝說道:“這才到哪?大明如今一年產出就不說了,光是賦稅收入,全折算成銀兩也過三千萬兩了。再說了,拿下日本,那裡的金銀產出,數年下來都夠還這一批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