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302章、沸騰的大明

  細看一眼之後,他不禁輕吸一口涼氣:“……竟如此之難?”

  該參政也將腦袋湊了過去,同樣神色震撼。

  殿試策題的形式,變了!

  他也是進士出身,殿試自然參加過。

  一看到這樣形式的殿試題目,尤其是題目當中的信息量和答策難度,他這個已經升到從三品的參政也不由得呆住了。

  讓他在殿試當初作答的話……

  “常州唐順之?何許人也?”

  他喃喃自語。

  能在這一科殿試奪狀元,那狀元、榜眼、探花的文章都得好好看看。

  這樣的題目,已經與新法息息相關,已經是很具體的政務。既然出了這樣的題,這三人的策文定有極為出彩之處,甚至可能代表著與錢法有關的許多後續改革方向。

  兩人一時忘記了武舉鄉試報名難的問題,也忘了去看那可封伯的制科消息,更忘了先安排下面拿這個消息去吸引更多民間百姓報名。

  “……此人,此人……”左布政使已經在看後面某版上唐順之的文章了,看著看著,嘴裡就只能驚訝地嘀咕著。

  “真宰輔之才!”參政讚歎著,然後以他的眼光評價著,“雖未考新學,此人實因深明新學被陛下點為狀元!”

  左布政使凝重地點了點頭。

  既然要推廣新學,還有什麼比狀元更好的招牌?

  但不光如此,這唐順之的策文,確實頗有見解。

  “……三錢並行至漸穩鈔值,鑄銀為寶免秤兌火耗,新鈔代舊而行以銀票……”左布政使陷入了沉思。

  銀票,自然是早就有的。

  寶鈔最開始也是大面額的,只不過後來就漸漸貶值了。

  但要讓一文不值的寶鈔,最終變為價值最大的銀票,那可是相當之難的。

  唐順之給出了漸漸改變這一點的辦法:首先是讓如今的寶鈔確實能買到東西,而且是必須的東西。比如說鐵農具的普及,既然要給補貼,不如把這成本算在如今寶鈔的回收上,讓百姓直接能拿寶鈔買到官府組織販售的鐵農具。像那惠民藥局、中小學院學費,將來諸多惠民善政都可以這麼做。

  朝廷自然會因此承擔很大的成本,但鈔不能輕廢,廢之生亂。先把舊鈔大量收回,再造印新鈔,最後一些舊鈔可兌新的通寶、銀寶,而新鈔則直接作為最大額的銀票來用。

  為此,朝廷既然已經成立了十八個企業,戶部為了銀錢往來方便,為免解送當中的折耗、等候之苦,何不效仿民間錢莊,於各府設官方寶莊?

  “……真是膽大……”參政感慨著,“各行商會,各地錢莊,不可小覷。以官莊取而代之,畢竟書生之見。”

  左布政使則瞥了他一眼,淡淡說道:“商人?官紳?如今誰敢有二話?誰能有二話?稅課司設後,若課稅皆由官莊收運,商人銀錢從哪裡支繳更為方便?”

  “……信不過啊。”

  “若真想改舊鈔為新鈔,朝廷便要立信。”左布政使的經驗還是更足一點,“何況,卻不是有鄉賢嗎?”

  參政呆了呆。

  是的,有鄉賢。受了官府推選和陛下委任,總能響應一二。

  這畢竟是個緩慢的過程。

  “……這策文,實在實在……”左布政使再度從頭快速瀏覽著,“點他為狀元,還因這行文,無一字不落在實處啊。所議雖國策,卻正如策題一般,從細處入手,有具體可行之法。”

  “……藩臺大人,那制科魁首封伯……”

  書辦這麼屁顛屁顛地來提醒,是因為知道衙門裡最近愁什麼事。

  左布政使這才如夢初醒:“對對對!且待我好生瞧瞧!”

  他翻回頭版,這消息是放在頭版的,與殿試結果一起說的。

  頭版兩篇新聞,《殿試放榜,常州唐順之評為狀元,五百進士入宮赴宴》,《御詔制科將於嘉靖六年二月舉辦,天子恩許兩科魁首榮封伯爵》。

  現在,將封伯爵的震撼再次來到兩人心頭。

  定國安民科,靖國武略科。

  一文,一武。

  沒有考較學問和文采的科。

  現在重要的,還包括應試資格。

  宋朝時,制科主要有九科,其中三科還向布衣平民開放,曰高蹈丘園科、沉淪草澤科、茂材異等科。另外六科,則向有官身的人開放,分別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博通典墳達於教化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詳明吏理可從政科、識洞韜略運籌決勝科、軍謀宏遠材任邊寄科。

  後來,應試資格還改為必須有兩位大臣作為推薦人。

  而這一次嘉靖六年的制科,只有兩科,只允許有官身的人參加,只允許正六品及以下的人參加,限定在虛歲三十五以下,更必須拿到一共三名正四品以上官員的推薦。

  這意味著,大明大量的知縣,如果拿到了推薦,也可以參加。

  但相應的,每個推薦人,只能推薦最多兩人參與。大明正四品以上的官員一共就這麼多,這已經決定了這次制科考試參加的總人數。

  而考試的內容,也一如宋朝制科一般難。

  第一項仍舊是進卷。要上交平日裡的策論五十篇,這是第一道篩選。通過了的,才允許入京參加策試。

  這策試,將由國策會議的參策們主持出題,考試地點就在國策殿。在一天五個時辰的考試時間裡,要完成一共五篇策論。

  這一場也通過了,就是御試。皇帝將只出一題,但必須在乾清宮內當面完成。完成後,還有奏對環節。皇帝當面詢以三問,要立即對答。

  山東左布政使喃喃說道:“這伯爵……可不好拿到……”

  要得到應試資格,這說明被推薦的人有不錯的人際交往能力,至少能得到三個正四品大員的欣賞。

  能過了進卷這一關,說明他們也不是全靠人際交往能力。推薦人堂堂正四品以上,總不能胡亂推薦親信之人在皇帝面前打自己的臉。

  而策試,直接便是如今大明最重要的二十四個重臣一起考。能過這一關,哪怕最後一關過不了,那也將是得到至少數個參策的欣賞,將來官運亨通不在話下。

  最後一關御試,既答策題,又要奏對。摘魁封伯倒在其次,天子青眼有加是一定的,將來文者宰輔、武者進侯封公世襲都只待再立新功。

  “……青雲之梯!”參政看到的卻是機會。

  兩人都不具備應試資格了,但卻有推薦資格。

  他們互相看了一眼,隨後目光都亮了亮,並且多了一些感慨。

  “新法推行,知縣以下若想登上這青雲之梯,今年豈敢怠慢?”參政嘖嘖有聲,“效死命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