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作品

第278章、皇帝還在,但變天了


                 在京文官衙門,大致可分為六部、六科、六司、五寺、三院、三監、二府和原先的中書省殘餘。

  其中六部六科都不必細說,但這六司,則從單獨某個衙門到隸屬某個衙門,官員品級從正三品到正九品不等。通政使司最顯赫,通政使貴為九卿之一,尚寶司這個單獨部門則管著文官公章,行人司則專幫皇帝跑腿,僧錄司和道錄司則管天下僧道,專管樂戶的教坊司則隸屬禮部但又相對獨立。

  至於五寺,大理寺貴為三法司之一,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太常寺則只管禮樂,太僕寺專管馬政,鴻臚寺和光祿寺前文已有介紹。

  三院則是都察院、翰林院、太醫院,三監是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二府則是宗人府、詹事府。

  中書省殘餘,則要麼淪為小透明的中書舍人,要麼貴為如今的內閣。

  長久以來,大明中央衙署的設置有三點是最不容忽視的。

  其一,為天子的法統和享受服務的大量部門及官吏。其中祭祀、觀天、禮儀有關的事與天子“受命於天”的無上權威法統有關,而上林苑監這種菜園子、太醫院這種御醫機構、光祿寺這種廚子部門、禮部工部底下的一些部門,都算是為天子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服務。

  其二,舉國的實務在方向上和審核上的大事都要在中央處理,但具體經手實務的主官品級都太低,實際最高不過正五品,在京城裡連紅官袍都穿不上,他們能有多少話語權?

  其三,出於皇帝對權力的控制要求,重要的事務決策原則上全部都要經過皇帝。不堪重負的歷代皇帝由此一步步放任司禮監和內閣的崛起,但那也只是偷個懶,實際上權力還是高度集中。

  朱厚熜也很清楚,這套架構的存在,在很大意義上必定是符合當前需要的“最優選擇”。

  下定這個決心以前,他思考了很久這樣會不會又是急了一點。

  但是思來想去,其實最大的檻也就是皇帝本人:肯不肯放權、敢不敢放權、要不要那麼多私人服務。

  皇權到了明朝以後,就集中到了巔峰。

  物極必反,後來的中國就徹底沒有了真正的世襲皇權殘餘,而世界諸多國家則仍舊保留了一些所謂皇室、王室。

  朱厚熜權衡了很久,決定邁出這一步。

  他可以仍舊保留著最核心的權力、在實質上仍舊保持高度集中的皇權,但在一些具體處理政務的權力方面,需要給官員們空間,這也是一種收攏人心的方式——更多的官位、更大的權力、更好的待遇。

  已經改名成了國策殿的謹身殿裡,大會還沒召開,如今仍舊是課堂。

  聽課的,是之前在外的各省總督、左布政使、兩京府尹、南京九卿及邊鎮都司文官首領們。這一次,新老參策、在京各衙的首官也都坐在這裡。

  上課的,自然還是朱厚熜。

  “廣東有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司、治安司、都察司、稅課司。布政使司之下,除田賦外,其餘諸科則、課稅都移到了稅課司。諸司首官都列席省務會議,加上各省總督,加上將來的省級鄉賢院正陪二人,便一共是九人。”

  朱厚熜看向他們,指了指旁邊已經準備好的架構圖:“京中也是如此。此後大原則,便是國策、省務、府務、縣務會議定大事,而實務則由各部衙去做。總督、知府、知縣,還有朕,都只把握好方向,協調好各衙。除軍務、刑名、治安、巡憲、稅課幾事外,布政使統管一省民政,從四品府令統管一府民政,從六品縣令統管一縣民政。”

  “至於朝廷中樞,內閣以後不要不清不楚了。”朱厚熜淡淡說道,“名為五品大學士,實則便是宰輔。內閣二字,聽著也只是在內對天子俯首帖耳。自此後,內閣更名國務殿。當值仍在文華殿,然則前朝三大殿留有一殿,集議便在那裡。居國之中,在朕眼前,處國之重!”

  中間,是不容褻瀆的。

  進紫禁城時,文武都只能走側門,中間向來都只是天子走。

  而位於中軸線上的前朝三大殿,如今留一殿給國務殿使用,內閣也除掉這個內字,何等信重?

  “大學士改為功銜,而國務殿中之國務大臣,俱為從一品;另設總理國務大臣,正一品。”朱厚熜看著眾人,“往後有不少實務,國務殿處置批覆便可,不需再經硃批。”

  “中書舍人盡屬國務殿,設中書監一人,正三品,佐總理國務大臣;設中書令六人,從三品,佐六位國務大臣。六國務大臣,各領一部事,無有先後。”

  這是真的給了總理國務大臣宰相的一些實權,但現在並非沒有制衡手段。

  “至於國策會議,國務殿共七臣,皆為參策。九卿如舊,同為參策。只是九卿之中通政使司,改為隸屬國策會議,通政使正二品,通政副使二人,俱為正三品,一人專與中書監往來奏疏、詔制,一人專與六科、都察院往來奏疏、詔制。六科除給事中外,各設正副都給事,正、從四品,另設六科總給事,正三品。六科都給事、總給事共組六科委,不事彈劾、專事六科軍政民政建言獻策,六科總給事參預國策會議。“

  先是以國策會議來限制整個國務殿,而後又通過通政使司把國策會議與都察院、六科相連,制衡整個國務殿。而在國務殿內部,各領一部的國務大臣也相當於各有兩票,在國策會議上是能對總理國務大臣施加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