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重生:萬億物資囤起來 作品

第616章 病毒

  外文名

  pathogens

  發現時間

  1840年

  發現者

  塞麥爾維斯

  種類

  微生物或其他媒介

  病毒介紹

  病原體(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微生物佔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原蟲和嚅蟲。病原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於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中。

  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係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鹿鼠是幾種已知的和新出現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的天然宿主,這些病原體包括伯氏疏螺旋體、鹿蜱病毒(dtv)和引起漢坦病毒肺綜合徵(hps)的新型漢坦病毒(snv)。

  病毒發現

  歷史上首位確定病原體存在的,是1840年代的匈牙利的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zse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繫vibaike.co/228437/

  保護生物學

  保護生物學保護生物學是對自然和地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旨在保護物種、它們的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免受過度滅絕和生物相互作用的侵蝕。它是一門融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自然資源管理實踐的跨學科學科。保護倫理是基於保護生物學的發現。起源保護生物學一詞及其作為一個新領域的概念起源於1978年在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