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 作品

第407章 兩朝宰相——郭元振

    郭元振,本名郭震,字元振,以字行,幷州陽曲人,生於魏州貴鄉,唐朝時期宰相兼名將,濟州刺史郭善愛之子。出身太原郭氏,進士及第,起家通泉縣尉,因寫作《寶劍篇》而得到武則天的賞識,授右武衛鎧曹參軍、奉宸監丞。又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授主客郎中,出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北卻突厥、西走吐蕃,拓境一千五百里,大興屯田,促進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遷左驍衛將軍、安西大都護;唐中宗時期,因反對引入吐蕃軍隊攻打娑葛而得罪宰相宗楚客,險遭陷害,入為太僕卿,拜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尚書,改兵部尚書,封館陶縣開國男,成為宰相。再次拜相,參與肅清太平公主集團,封代國公,出任朔方軍大總管,參加唐玄宗驪山講武,犯軍容不整之罪,坐罪流放,後受特赦,遷饒州司馬,抑鬱而終,時年五十八歲,追贈太子少保。

    年僅十八歲的郭元振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通泉縣縣尉。在任內,郭元振常做些違法之事,甚至鑄造私錢、掠賣人口,百姓對他非常厭惡並深以為苦。後來,武則天得知此事,將郭元振召入京城,準備將他治罪,卻在與他交談之後,發現他才華橫溢,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寶劍篇》呈上,武則天大加讚賞,讓學士李嶠等人進行傳閱,並任命他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後又進封奉宸監丞。

    吐蕃請和,武則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將論欽陵要求武周撤去安西四鎮的守軍,並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鎮、十姓突厥與吐蕃是不同民族,請撤朝廷守軍,難道不是有兼併的打算嗎?”論欽陵道:“吐蕃如果貪求土地,想成為中原的邊禍,則會東侵甘州、涼州,怎會謀利於萬里之外呢!”於是,論欽陵派遣使者隨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請求。

    當時,朝廷對此猶豫不決,郭元振上奏道:“論欽陵要求罷兵割地,這是利害的關鍵,確實不應輕易作出決定。如果直接拒絕他,肯定會招致很深的邊患。四鎮的利益距離我們很遠,但是甘州、涼州的受害離我們很近,不可不慎重考慮。應當用計策拖延時間,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斷絕就好了。那四鎮、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渾也是國家的要地。我們不如答覆:‘四鎮、十姓之地,本來對中原沒有什麼用處,之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撫慰西域,分散吐蕃的軍力,使吐蕃不能全力東侵。如果吐蕃無東侵的打算,就應當歸還我吐谷渾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應當歸還吐蕃’。這樣便足以堵住論欽陵的嘴,而且也未與他斷絕關係。如果論欽陵稍有違背,則是他無理在先。而且四鎮、十姓誠懇歸附已久,如果不考察他們的向背、事情的利害,就遠遠地拋棄他們,恐怕要使各國傷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武則天聽後,同意了他的建議。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願意與我們和好;只有論欽陵圖統兵專制的私利,不想歸附。如果我們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論欽陵常不從命,則吐蕃百姓對論欽陵的怨恨就會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國家的恩惠就會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規模動員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難了。這也是逐漸離間的辦法,可以使他們上下猜疑,禍亂從內部產生。”武則天深表贊同。

    後來,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吐蕃內亂,論欽陵被誅殺,其弟贊婆率部降周,武則天聞訊後,命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率騎兵前往迎接。吐蕃大將麴莽布支入寇涼州,被涼州都督唐休璟擊退,郭元振也因參與軍機,被封為主客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