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 作品

第519章 中興第一——李光弼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經郭子儀推薦而被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叛軍。在常山、嘉山大破叛軍,又成功守衛太原,遏止其攻勢。奉命與八節度合兵討伐安慶緒,初戰獲捷,兵敗安陽,全軍而歸,接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指揮河陽之戰,挫敗史思明南下的企圖。再攻洛陽無功,改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安史之亂平定後,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獲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

    李光弼,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武周時自契丹來降,累官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李光弼自幼為人沉穩嚴毅,擅長騎射,喜讀《漢書》,治軍極嚴,兼有謀略,少年即入軍旅,任左衛親府左郎將。在為父守喪時,嚴遵禮法升遷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

    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兵馬使,並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將所受的禮遇,也不能與他相比。李光弼已在邊鎮聲名鵲起,“稱為名將”。王忠嗣曾說:“光弼必居我位。”後因擊敗吐蕃、吐谷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

    李光弼升任河西節度副使,被封為薊郡公,拜官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奏請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安思順喜愛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聞訊後,託病辭官。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為名,從范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玄宗相繼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將守衛潼關,同時命新任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詔徵求良將時,郭子儀舉薦李光弼“堪當閫寄”,玄宗遂下詔命李光弼為雲中太守,攝御史大夫,充任河東節度副使,知河東節度事,轉授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

    李光弼就職河北採訪使後,奉詔率領五千朔方軍會同郭子儀所部,自井陘東進,收復被叛軍攻佔的常山郡。聽聞李光弼抵達後,常山的團練子弟擒獲叛將史思義前來投降,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以來,常山淪為戰場,出現“露胔蔽野”的慘狀,李光弼酹酒祭奠陣亡軍民,並釋放了被叛軍囚禁的人,厚待其家屬。當時,叛將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等正在圍攻饒陽,李光弼於是善待史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

    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義“按軍入守”、以逸待勞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屬下兵馬為四部,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使叛軍移駐遠處。李光弼“出其南”,夾滹沱河列陣,威脅叛軍,史思明倚仗較近的饒陽援軍,仍休整士卒,企圖再戰。同日,饒陽叛軍五千人果然來援,李光弼偵知其行蹤後,派輕騎數千隱藏行跡,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遭到唐軍突然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史思明聞知敗訊,大為恐懼,當即撤退,並暗中派奇兵切斷了唐軍的糧道,因戰馬無草料,李光弼令部將率兵往行唐運草料,擊退來襲的叛軍,成功將草料運回常山城內。

    適逢郭子儀收復雲中,唐廷遂命郭子儀全軍出井陘,與李光弼會合,李光弼、郭子儀合力在九門城南大敗叛軍,史思明脫身逃往趙郡,李立節也被流矢射殺,蔡希德則逃往鉅鹿。李光弼、郭子儀趁勝連收藁城等十餘縣,進圍趙郡,唐廷命李光弼兼任范陽大都督府長史、河北節度使。此時,史思明自鼓城進入博陵,殺死降唐的當地官吏,此舉使河北的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紛紛結營自守,倒向李光弼一方。李光弼利用這一時機,急攻趙郡,僅用一天時間,趙郡守軍便投降,唐軍士卒入城時,多有搶掠,李光弼親坐譙門,將他們搶來的財物全部歸還百姓,城中軍民大悅。

    之後,李光弼進攻博陵,未能將其攻克,於是與郭子儀撤回常山,史思明派兵跟隨其後,一路得到叛軍數萬人的增援。郭子儀則在數次擊退叛軍後,在恆陽“深溝高壘”,嚴陣以待,採取“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的方法,使史思明等部疲於奔命,不得休息。數日後,李光弼與郭子儀都認為此時是出戰的最佳時機,盡出全軍,在常山郡以東的嘉山與叛軍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開決戰,大破叛軍,斬首萬計,生擒四千,史思明墜馬,狼狽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軍圍困博陵,軍威大振,河北十餘郡聞訊,紛紛殺死叛軍的守將,重新歸順了唐朝,叛軍老巢范陽郡與各地的聯繫被切斷,河北形勢為之一變。

    嘉山之戰後,李光弼想趁勢攻取范陽郡,以絕其根基,適逢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驚駭,此事遂被擱置。唐肅宗遣使追命郭子儀和李光弼趕赴靈武,二人抵達,受到肅宗召見,肅宗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仍任節度使之職,並特加其為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叛軍史思明、蔡希德等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滿萬人的弱卒,聽聞史思明即將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築牆抗敵。李光弼說:“太原城方圓四十里,叛軍快到了才修牆,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擊斃大量叛軍,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