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箏 作品

第399章 生態穹頂

    按照陳新的設想,他是打算將自己家所在的這塊位置打造成一個生態穹頂的。

    這並非異想天開,也不是有了系統以後為所欲為,而是從現實科技出發,也能夠實現的東西。

    很多人一聽到生態穹頂,首先想到的就是科幻小說裡那種籠罩整個城市的防護罩,覺得這是一項非常黑科技的技術。

    但實際上生態穹頂以前就已經提到過,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建造過類似的存在了。

    著名的生物圈二號實驗,其實就是一個生態穹頂,只不過它沒有建設成球形的穹頂,而是方形的階梯狀金字塔結構。

    整個工程建造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當時來說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決定了它的結構不可能真的造一個大型的球形穹頂。

    而且受限於當時所存在的各種技術問題,生物圈二號實驗最終失敗,無法實現內部循環,不依賴外界物質。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大跨度空間結構技術已經日趨成熟,所建造出來的相關建築內部空間也越來越廣闊,用以建造一個小型生態穹頂,並不是什麼問題。

    至於說生態穹頂內部的生態循環,如果是真的要構建一個完全與外界隔絕的生態圈,在陳新不使用系統升級的前提下那當然是力有未逮。

    但如果只是構建一個類似於植物溫室一樣的環境,那簡直不要太簡單。

    畢竟最重要的空氣和水都可以從外界輸入,在這樣的前提下維持整個生態穹頂的運轉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

    按照陳新的設計,計劃是在地面上建造一個跨度大約在五百米左右的大型穹頂,籠罩住他的避難所所在的山體前方的區域。

    然後提升這一區域的溫度,並在這一區域內修建科研建築與軍營。

    跨度五百米左右的大型穹頂雖然施工難度很高,但以炎國的基建能力來說並非不能完成,畢竟大型機場、車站和體育館內部的空間跨度超過這麼大的也不是沒有。

    再加上陳新並不打算造一個半球扣在地上,而是隻打算做一個扁平狀的弧形穹頂,施工技術難度並沒有想象中的大,即便內部不設支撐柱,也是可以建造的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