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三分甜 作品

番外:詩和遠方(免費)

    除此之外,每位參會者還能領到幾張荷花形狀的貼紙——當他們看到自己最欣賞的作品時,就將荷花貼紙貼在上面,

    最後獲得荷花貼紙最多的作者,將會成為本次詩會的魁首。

    “顧大人,現在就只差您的大作了。”陸夫人站起身,微笑著對顧旭說道。

    旁邊的丫鬟走上前來,把毛筆和雪浪箋恭敬地遞到了他的手中。

    顧旭禮貌道謝。

    同時,他的目光掠過圓桌旁邊錦衣華服的男男女女,落在水榭角落裡一個纖瘦少女身上。

    她坐在屋中陰影裡,低著頭,看著自己的腳尖。

    眾人皆著色彩鮮豔的綾羅綢緞,佩戴閃閃發光的金銀珠寶,唯有她一身素白,宛若月宮姮娥、世外仙姝,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顧旭並沒有立即開始作詩。

    他首先瞥了眼牆壁上那些陸家子弟的作品。

    他必須承認,陸家著實稱得上是書香門第,這些年輕人們的作品基本上都格律工整、辭藻華麗,把荷花的美誇得天花爛墜。

    雖然並沒有特別令人驚豔的,但也算中規中矩,可以勉強恭維一句“有文采”。

    只是,如果拿這些詩跟他前世讀過的佳作做比較,就會發現它們很僵硬、很古板,缺少著一股充沛的情緒。

    不像是有感而發。

    更像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甚至很多年輕人為了炫技,在詩詞中用了很多生僻字和鮮為人知的典故,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顧旭並沒有開口做評價。

    他瞥了眼周圍丹楹刻桷的建築,想到了陸家繁瑣森嚴的規矩,只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人們寫出皮囊華麗卻缺少靈魂的詩作,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在這些作品旁邊,或多或少都有幾張荷花貼紙。

    至於獲得荷花貼紙最多的作品,則是陸夫人的作品《詠紅蓮》——在顧旭看來,這也是一首挑不出毛病,但也平平淡淡、談不上優秀的作品。

    它之所以獲得最多的票數,顯然是因為它的作者身份尊貴。

    就好像《我的區長父親》拿到了作文比賽一等獎。

    顧旭忽然感覺有些乏味。

    …………

    幾分鐘後,他的目光落在了一首《憶王孫》上。

    只見其內容如下: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2)

    看到這首詞,顧旭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雨後,風中的水草烈烈有聲,荷花清香瀰漫小院,年輕的女郎慵懶地躺在竹製方床上,享受著投放在井裡用冷水鎮的李子和瓜,只覺得清涼愜意。在這種情況下,她已經沒有心思去拿針線做女工,只想美美地睡一個午覺。

    不得不說,此詞語言清新脫俗、質樸自然,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副生動形象的畫面,極具生活情趣,在眾多堆砌華麗辭藻的作品中顯得與眾不同。

    而它的署名,則是“陸詩遙”。

    “沒想到在陸府這種規矩森嚴地方,竟然會生出如此真性情的姑娘,”顧旭默默在心頭感慨道,“真是有意思啊。”

    他一邊想著,一邊再次瞥了眼角落裡的白裙少女。

    少女注意到他的眼神,有些緊張地扭過頭去,假裝盯著池塘上的蜻蜓,沒敢與他對視。

    顧旭笑了笑。

    他不禁想象,這個在他面前拘謹羞澀的少女,私底下躺在竹床上啃冰鎮李子,又會是怎樣一番可愛的模樣,

    不過這時候,顧旭注意到,如此一首清新自然的作品,卻沒能得到哪怕一張荷花貼紙。

    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誰叫陸詩遙只是個身份卑微的庶女呢?

    在陸府這個極度講究身份尊卑、血脈強弱的地方,她的詩才很難會被人真正欣賞,只會招來他人的冷落和嫉妒。

    顧旭輕嘆一聲,然後坐到桌邊,揮毫疾書。

    剎那之間,一首七言絕句浮現在雪浪箋上:

    “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3)

    寫罷,他把雪浪箋遞給旁邊的丫鬟,再由丫鬟把它綰在牆壁上。

    這首詩的內容自然落在了陸詩遙的眼中。

    她悄悄瞥了顧旭一眼,又迅速扭過頭去。

    此時此刻,她只覺得鼻子酸酸的,兩行清淚不聽話地從眼眶裡湧出,浸溼了她雪白的衣領。

    一縷清風吹亂了她烏黑的髮絲,但她渾然不覺。

    …………

    這天深夜,陸詩遙像往常一樣,靜靜坐在書桌前,在彩色花箋上書寫自己的心聲。

    她每個字都寫得很慢,寫得很認真。

    在此過程中,她的嘴角不經意地微微上揚——陸詩遙極少笑,平時臉上鮮有表情,人們都說她孤僻冷淡,像一座冰雕。

    但當她真正笑起來的時候,卻顯得甜美純淨,宛若幽蘭綻放,沁人心扉。

    只見她寫道——

    “人間本不應該令我這麼欣喜的。

    “但是他出現了。”

    …………

    註釋:

    (1)出自漢代張衡《西京賦》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

    (2)宋代·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3)唐代·陸龜蒙《白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