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泓 作品

第483章 生態圈複雜的星球

    一顆完全依靠自然孕育,擁有完整且複雜的生態圈是有多稀有呢?

    首先要確定一點,宜居星球並不等於擁有完整且複雜生態圈的星球,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人類與瑟琳人的宜居星球標準也就只是——適合生命存在,哪怕這個生命只是一個單細胞細菌。

    只要滿足這一點,那顆類地星球就可以被認定為是宜居星球,哪怕它只是一顆衛星,這樣的認定仍然不會改變。

    而這樣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一個大類,適合生命生存和誕生出生命可是兩種概念。

    確實,在風流的攪動下,物質會運動,再加之雷電的洗禮,無機物就可以獲得在自然環境下合成有機物的可能性,而這些有機物中,氨基酸這種碳基生命的基本單元也會存在。

    可很多宜居星球實際上也就止步於此,並沒有能力孕育出生命,或者說還沒來得及將生命孕育出來,把一堆龐雜物質組成基因,不亞於揚起一把沙子,沙子在風中自發性的拼裝成一臺智能手機。

    不是沒可能,是概率小得可憐。

    所以就需要百萬年、千萬年、億年,甚至到宇宙熱寂的時候都沒能完成這個過程,因為自然這個混沌系統是完全隨機,尤其是這種生命誕生概率不明的情況下——鬼知道彩票號碼為什麼會是那串數字是頭獎,一個道理。

    就算組合起來,也可能會消散這種可能可以是一個微風造成的水流波動,也可以是微觀尺度的一個遊離離子,讓剛剛組合起來的生命基本單元又重新被打散,有些時候,一個星球生機的斷送就是這樣的隨意。

    孕育出生命也並不意味著那個星球的生態系統有多麼的完備,邁過‘由死轉生’階段的星球生命,可能會發展成宏觀生命,也可能永遠都停留在微生物階段,如果孕育它們的那顆宜居行星不能給它們提供足夠的生存壓力,後者的可能性會更高一些。

    再然後就是多細胞,發展處多細胞的星球地表生命體會發展到宏觀尺度,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它們本身有這樣的基礎,在激烈的生存競賽中,多細胞生物最終必然是會在體型上碾壓單細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