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泓 作品

第666章 固態腦

    固態腦,是採集者們研究的一項技術,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生物體器官的基因藍圖,試圖設計這種全新大腦的原因主要在於,採集者們需要讓自己的腦子升級。

    比如,從數百米的高空無減速的硬著陸,即便採集者的身體強度能承受,可這不意味著它們的腦子能承受……當然,也不僅僅只是抗衝擊性這方面,還有其他各項性能上的提升,就像母艦生物對比躍進生物那般,採集者們想要的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性的大腦,全方面的超越當前由神經細胞構建起來的有機腦。

    於是,採集者們將目光匯聚到計算機上,它們想著將計算機的堅固耐操、數據處理快等這些優點,與它們當前使用的有機腦相結合,這也就是固態腦最初的構思。

    但是關於固態腦的開發,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才能保證採集者們應用了這種新型大腦後,思維模式能夠保證與以前一樣而不受影響?

    起初,採集者們想的是直接把思維裝進計算機裡,先完成思維的填裝,後續在考慮對計算機的優化。

    強行思維轉移是行不通的,好比是同一份數據,二進制計算機和三進制計算機解讀出來的結果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樣子。

    因此就需要讓計算機‘讀懂’採集者的思維,那麼如何讓計算機‘讀懂’採集者的思維呢?

    定義,不斷地用各種算法定義規範,用算法的條條框框勾勒出採集者的思維。

    然而就像試圖用割圓法在方形上畫一個圓,採集者們並不能依靠這樣的方法勾勒出符合採集者們思維的定義,定義只能無限趨近於採集者的思維,而無法完全契合。

    也就是說,單純計算機的思路是走不通,想要開發出能夠容納采集者思維的固態腦,採集者們就需要另闢蹊徑。

    然後採集者們將思考的關注點放在了人工智能生命體上面。

    找到現成的生命體模板,採集者們獲取其結構信息,並加以研究,再以這種生命體模板為基礎加以改進,以契合採集者們的思維,由此就能夠完成固態腦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