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路口 作品

第1337章 白鹿巷(上)

    1908年托特納姆熱刺隊開始征戰英格蘭聯賽,俱樂部董事會也邀請了當時的著名建築師阿奇巴爾·雷奇,為白鹿巷設計一個全新的看臺。經過雷奇的設計,球場坐席增加到五千三百個,站立的位置也增加了六千個,建築師還給東看臺加上了一個頂棚,木質看臺也被水泥所替代。

    1909年9月11日重新修建過的白鹿巷迎來了第一個對手曼聯隊,這也是熱刺隊在頂級聯賽中的第一個主場比賽。1909-1910賽季結束後球場正門刻上了俱樂部的隊徽標誌--踩著足球的公雞圖案,也正是從這時起,白鹿巷這個名稱被越來越多地使用。1921年熱刺隊再奪足總盃,富有遠見的俱樂部買下了球場前面的一塊土地,建造了一個餐廳和一個咖啡廳,同時再次對白鹿巷球場進行整頓,靠帕克斯頓街一側的看臺被加上了頂棚,兩年之後另一側的公園巷看臺進行了同樣的改造,合計費用超過了三千英鎊。

    這些改造工程再次依靠了雷奇的設計,球場的容量也增加到五萬八千人,其中的四千個座席是在頂棚的覆蓋之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熱刺隊最輝煌的時期,球隊在名帥尼克爾森和超級射手格里夫斯的率領下,奪取了兩次聯賽冠軍、三次足總盃冠軍和1963年的歐洲優勝者杯桂冠,而白鹿巷的修葺也在這一時期最為頻繁。1953年白鹿巷在球場四周支架上裝上了照明設備,1957年俱樂部又對這些照明燈進行了更新。1962年公園巷看臺又增加了兩千六百個座位,一年之後帕克斯頓街看臺也增加了三千五百個座位,隨後俱樂部又將帕克斯頓街看臺和西看臺連在了一起,這樣又增加了一千四百個座位,隨著球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歐洲賽場,一向重視自身形象的熱刺俱樂部繼續整頓白鹿巷。

    1972年俱樂部斥資26000英鎊更新了照明系統,一年之後西看臺和南看臺連在了一起,球場又增加了七百個座位。1980年11月陳舊的西看臺被全部推倒重建,建築工人花了十五個月的時間建成了全新的西看臺,並且一直使用到現在。1989年夏天東看臺也得到了翻修,重新安裝了照明燈,1992年東看臺和南看臺下層的座位都進行了翻新,北看臺的下層也建成了全坐席,還加建了一個頂棚並和東西看臺的頂棚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