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臥雪 作品

第四百六十七章 無顏見人

    多年以前,梁禎曾在塞北的荒原中,見過一群無名無姓,無人知曉他們存在的被擄人,這群人面容憔悴,身形佝僂,且已失去了思維,完全就是一具行屍走肉的模樣。

    梁禎本以為,這一幕,是隻在荒蠻之地才能見到的。但怎知,今日他卻在自己治下的南陽,見到了一幅幾乎一模一樣的景象。而且,各種各樣的因素還暗暗指明,他梁禎,就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建安年間,戰亂連綿,天災不斷。因此對各路諸侯而言,誰能夠籌集到足夠的糧草,誰就能夠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以及贏得民心。梁禎籌集軍糧的辦法,是屯田。

    經過多年的摸索,典農中郎將任 峻和屯田校尉棗祗已經總結出一套適合在各州推行的屯田制度。即將各州的無主田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太師府軍資曹進行管理耕種,以自籌一部分的軍資,這部分田地,是為軍屯,另一部分則由太師府的典農曹與尚書檯共同管理,分給無地、失地的農人耕種。這部分的田地,是為民屯。

    在建安五年前後,為了更好地管理軍屯和民屯,荀彧以尚書令的身份,頒佈了一條法令,將軍屯和民屯上的農戶,全部登記造冊,耕種軍屯的,是為軍戶,耕種民屯的是為農戶。軍屯的稅是二十稅一,但需要承擔兵役和徭役。民屯的稅,是二稅一,但除此之外,就不再需要承擔任何官府攤派下來的負擔了。

    這道政 令的理念,看起來是好的,軍屯民屯各擔其責,互補其短。但一落到實處,問題就無可避免地產生了:

    一來,建安年間,兵禍連連,雖然梁軍是勝多負少,但部曲減員卻是一點不少,再加之軍卒常年在外,因此軍屯的人力也變得甚是緊張,根本就無力再承擔徭役。但這徭役,又偏偏是不可缺少的,因為築堤壩,修河堤,懇荒地,這些有利於農耕的工程,可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是完的。

    因此,為了讓這些工程按時完成,當地官府只能將手伸向民屯。只是這不用還好,一用官府就發現,驅使民屯中的農人去做工,可比驅使軍屯中的農人要舒服多了。因為軍屯多多少少,上面還有個完全不需要看尚書檯臉色的太師府軍資曹看著。不像民屯,完全就是各地官府說了算的。

    官府爽了,民屯可就慘了,因為他們登時發現,自己除了要繳納鉅額的賦稅外,還要應付沒完沒了的徭役!

    不堪重負之下,人就會選擇逃避,於是年輕力壯的人,紛紛逃匿,或嘯聚山林,或賣身豪門。只剩下一些年老的,或拖家帶口的人,因為難以逃匿,而不得不留在原地,承擔越來越重的賦稅與徭役。

    這種情況下,梁禎在南陽,見到與被擄人相差無幾的行屍走肉,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是在一個死氣沉沉的裡,牌匾上的大字顯示,這個裡叫向陽裡。只不過裡中的景色,卻一點也不陽。先是一連片灰黑色的破落土屋。再是幾個盤腿坐在家門前的老叟。

    雖是凜冬,但老叟們身上,卻不見有多少禦寒的衣物,就連那件估計是唯一的布裘,也是破破爛爛的,遠看上去,就像是隨便扯了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