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 作品

第四十三章:可知何人接替張督?

 城內的街道也是以鐘樓為中心向四面延展的十字大街為主路,但城內的大小街巷同樣縱橫交錯,內裡就有多條因市貿而得名的街巷,如米市街、菜市街、鹽店街、油店街等種種。 

 以及騾馬市、炸子市、皮貨市等各處市坊,也為宣府鎮城的商貿繁榮增力不少。 

 不過,如今到了崇禎年間,往日煙戶稠密的商業中心也已慢慢衰敗,不但人口有所減少,還官署坍損,城內的許多屋舍也多有塌毀,變成一處處園畦菜地。 

 現今鎮城中的繁華商貿,主要還是靠著各衙門裡官員軍將,還有他們的家中眷屬來勉力支撐。 

 宣府鎮城內別的不多,就是官衙軍署繁多,各衙署再加上谷王府的面積,就已經幾乎佔了鎮城的一半有多。 

 這也是宣府鎮城自建成以來的一大難題,官家將門佔據了大量土地,留給底層軍民的公共建築空間,就極為稀少了。 

 當然,如今的鎮城衰敗歸衰敗,但其底子仍在,就說那些老牌將門世家在宣府紮根百多年,各自都有一些財富積累,更有紳衿、士民、商賈雜處其中。 

 而同居鎮城的還有如巡撫、糧道郎中、理刑同知等流官,雖說各自俸祿也不是很高,但卻也有當地世襲軍戶將門的孝敬,個別人更是還可上下其手,行中飽私囊、損公肥私之事。 

 在鎮城內的西北、西南兩隅僻街小巷中,亦無隙地,鎮城裡的軍戶百姓們也能理直氣壯的大罵鎮內其他各路,甚至北路如今繁華無匹,但在他們眼中卻仍是——小地方、土包子也。 

 這一點還真是個通病,就如居住在京師的百姓,對全國其他地方不論貧富,一律視之為小地方,一律看作是窮鄉僻野。 

 皇城根下的自豪感滿滿爆棚! 

 洪武年間,大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得封初代谷王,奉命統領上谷郡地方和“長城九鎮之一的宣府鎮”。 

 他一邊興建谷王府,一邊搞戍邊建設,將元代的宣德府城擴展為周長二十四里有奇的城垣,沿城更設“一關七門”。 

 這一關即是指現在眾人眼前的南關,其關城面積足有一平方里之大,而七門即城南有三門,分別為昌平門、宣德門、承安門;城北有二門,分別為廣靈門、高遠門;城東為定安門;城西為大新門。 

 其中的廣靈門、定安門、大新門外更是建有甕城與月城,城門上還有城樓,而在南面的昌平門外除了甕城和月城,還另建有關城一座。 

 宣府鎮城“其城,厚四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四門之外,各環以甕城,設吊橋。”,在鎮城外還有挖有護城河環繞四周。 

 另外,四城角各有角樓一座,而其外約百米處更是各築有高臺一座,臺上建有懸樓,在鎮城外四周數里之內共築有護城臺達二十二座之多,均有兵卒日夜守衛,與守城軍士有遙相呼應之效。 

 前面勇毅軍騎兵列陣而進,夾道歡迎的城中軍民百姓見他們過來,紛紛避向兩側大街旁,有的甚至閃身避入各商鋪裡去了。 

 入關城、過月城,還未進甕城時,便已見到名為著耕樓的昌平門樓,望著眼前恢宏大氣的城門樓,永寧伯的心裡也是跌宕起伏。 

 他初到這個奇幻般的世界時,便是在宣府鎮城之內,可以說這裡便是他的第一故鄉,甚至相當於他的出生地一般。 

 而十一年勤王歸來時,他以遊擊將軍的身份護衛著叔父張巖的靈柩,也是從昌平門入的鎮城,當時也是如今日一般,萬民夾道相迎。 

 然今時今日,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他這一次可是以類似於主人的身份,再次回到宣府鎮城,已經是時過境遷,往事已付雲煙成過往,新的征程即將全新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