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 作品

第二百九十章:強弩之末,有何可慮

            對於明軍在女兒河方向上的戰略,清軍早已知曉,只是一直不能明確具體的渡河登陸地點而已。

清國睿親王多爾袞最終定下的應對之策,其實很簡單明瞭,卻又很有效果,那就是放棄女兒河南岸的陣地,全師撤回北岸。

按照多爾袞的意思,女兒河上的所有浮橋都必須拆除掉,如此一來,只要專心守好河岸即可,無須再分派兵馬守衛浮橋。

然他的這一決斷,卻遭到以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等一干王公大臣的反對,他們提出的理由也很是充分,讓出南岸給明軍可以,但一定要留下浮橋,以便將來能迅速出擊,再奪取北岸。

經過一番爭議,最終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斡旋之下,才決定暫留雙子山西側的驛道浮橋,還有再西邊河灣處的浮橋。

如此一來,如果清軍能夠按計劃在女兒河北岸,將明軍殺得鎩羽而歸,那麼他們的精騎勇士便可立即通過這兩座浮橋,源源不斷的殺到南岸,甚至有望一舉重新奪回乳峰山和石門山。

當然,清軍也因此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駐守雙子山要衝,以及那兩處浮橋,同時在白廟堡還要保留一部兵力,以便就近支援兩處浮橋的防守。

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清軍在雙子山也只是留駐了一個甲喇的兵力,而那兩處浮橋則各有一個牛錄,領著兩千餘隨軍雜役駐守。

即使白廟堡也只是留駐了兩個甲喇,三千餘的正紅旗勇士而已。

多爾袞雖然是清國錦州戰場上的軍事統帥,但肅親王豪格與武英郡王阿濟格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卻也不好置之不理。

更何況,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在一旁斡旋,他雖表面上支持多爾袞的意見,但話裡話外卻也不願得罪豪格。

最可恨的是禮親王代善,他雖然表面上站在中間兩邊都不得罪,然其態度卻很明顯的偏西了豪格u阿濟格二人。

作為黃臺吉留在錦州前線,制衡多爾袞的重要人物,他們對多爾袞的意見不支持,便是問題,難道還需要當面反對嗎?

而今,多爾袞根據前線傳回的軍報,調兵遣將,既要支援杜度守住雙子山,又要在女兒河岸邊誘使明軍渡河,以圖在北岸將其主力擊潰。

然始終未見明軍張誠所部宣府軍旗號出現在女兒河畔,豪格的正藍旗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繼續駐守小淩河東岸,監視宣府兵馬的動向。

清軍既要派兵支援杜度,又要防備渡河明軍大舉北進,但其畢竟是百戰精銳,卻絲毫不見慌亂之態。

作為清軍主力的滿蒙八旗精銳勇士,只有蒙古鑲白旗一部奉命前往支援杜度,餘者只是整隊開往各自的汛地駐紮。

可以說在女兒河岸邊的態勢沒有明朗之前,清軍滿蒙八旗精銳騎兵是不會輕易出動的,而漢軍四旗、天助軍、天佑軍、朝鮮軍則與之不同。

多爾袞已經決定拿他們當作炮灰,用以消耗明軍的體力與銳氣,他們正緊張地向著女兒河岸邊急速前進。

只不過,這些漢軍和朝鮮軍中都有許多的火炮,他們雖然十分賣力,但卻也無法立刻出現在女兒河岸邊,只能以營中銃兵和刀盾兵先行進抵河岸,建立防線。

…………

對於錦州城外清軍的混亂,駐守在城內的左都督、遼東前鋒總兵官祖大壽,正站在千年遼塔之上看得清清楚楚。

祖大壽老於兵事,只憑清軍的應對和動向,很快就看清楚了明軍的戰略,他不由對身旁諸將說道:「吩咐下去,把能燒的都點嘍,教將士們皆飽餐一頓,做好出城殺奴的準備。」

一個遊擊在旁看著城西密密麻麻的清軍大陣,心中不由生出一絲懼意,他遲疑道:「祖帥,***兵勢頭正盛,咱的援軍能攻過來嗎

?」

他這一句話,似乎問出了諸將的心聲,前時幾次出城作戰,都被殺了回來,且只有一次攻到清軍最後那道圍城的壕溝,卻也是無力再繼續向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