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 作品

第二百二十六章:宣府軍鐵營

雖對上小股北虜,更顯優勢,然一旦情勢改變,虜賊大聚時,僅憑家丁卻又難以應對,而此刻各鎮正兵軍事荒廢,又難以使用。

更兼家丁多憑武勇出頭,多棄火器而不用,致使我許多利器閒置,甚至是朽壞在武庫之中,不敷使用,這飛礞炮也從此淡出各鎮武庫。”

張誠這一番話,可謂是道出了大明軍事上的弊病,這也是困擾大明皇帝和百官的一大問題。

而其解決之道,卻正是張誠在宣府北路所行之一系列改革舉措,然此法在宣北可行,卻無法在大明別處推而行之。

只因大明各地都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團,他們盤根錯節,已無大小之分,只有利益捆綁,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各處地方上的小地主,往往勾連縣中豪紳、縣令老爺,而縣令老爺又會向上勾連州府官員,尤其是那些縣中的豪紳,能量更大,甚至多與當朝權貴有所勾結。

二百年來,大明產生出了一茬一茬的官員,他們致仕後,大多回到原籍所在縣鄉,置辦田產,由此變生出一代代鄉紳豪強之家。

他們通過聯姻、利益輸送等各種方式,早已結成一個個利益同盟,但只風吹草動,他們便會抱團在一起,全力反擊。

如今,經過兩百多年的運轉,大明朝堂腐敗盛行,軍事不修,朝綱不正,利益階層嚴重固化,正是內鬥之中,又包含這聯合。

無論是當今皇帝,還是有任何新興勢力,一旦威脅到了他們的固有利益,便會被他們形成的聯合力量,不遺餘力的往死里弄。

所以,解決的方法有,但卻沒有合適的解決方式。

張誠在宣北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除了有當今皇帝、閣臣、疆臣等的信任與支持,更主要的還是宣北地方,乃是大明為數不多的實土衛所。

所謂的實土衛所,就是在宣府北路並未設州置縣,也沒有吏部派來的行政官員,此間的行政、稅收、刑判等等諸事,皆由當地衛所直接負責管理。

而張誠的官職正是宣北地方開平衛的指揮使,本身就負有地方軍政財刑諸般權力,雖也有其他一些如監察道、巡按道等制約機制。

但也多數成為了擺設,淪落為利益爭奪的工具罷了,而這些官吏大多為朝廷所派流官,無論地方實力派中何人勝出,他們的那一份利益都不會缺少。

所以,只要不是鬧出謀反亂國一類的大事,他們也大都秉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極其巧妙地維持著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就好比張誠在宣北地方,募兵、剿賊、墾荒、核田、驗戶等種種,就算做得再過分,也都是朝廷所允許之事,況且還有皇帝的支持,他們又怎會過問。

而張誠便是藉此來打擊地方各軍門將頭,打亂錯綜複雜的地方固有關係網,將軍戶解放出來為己所用。

可即使如此,也是直到張誠借謀刺事件,誅除了開平衛同知薛良清和赤城守備吳有祿後,才算徹底掌握主動,直到進一步剷除宣府副總兵張國威後,長真正掌控住了宣北地方。

試想,在大明別處各省各府各州,又如何能做到如此?

當然,完全使用武力的方式,除外!

…………

中軍大帳內,眾人正在邊吃邊聊,赤城營與騎營的鎮撫官夏順成和房知海二人巡營歸來,張誠吩咐他們先吃些熱食,再議其他。

最後,房知海負責寫報捷的文書,而夏順成則稟報著今日各營眾將士功績評定等事,還有適才巡營的一些情況。

而張廣達和林芳平則提前告退,他們一個負責營外哨探,防敵偷營,一個負責營內巡查,以防發生營嘯之事。

張國棟也提前告退,他要回營中再看看眾將士的情況,並要親自再巡視一遍各處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