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 作品

第三百三十三章:比咱祖大帥還厲害

在沿路各軍將士與松山堡內民眾的歡呼聲中,張誠跟隨在薊遼總督洪承疇身後,步入松山南面的建武門。

只有遼東巡撫邱民仰與總監軍張若麒二人,陪在他與吳三桂身邊一同入城,而如兵憲張鬥、察院姚恭等諸官,都只能隨在張誠等人的身後。

就更別說陳九皋、王樸等一干武將,別管你是哪一鎮的總兵大將,在這些個文官面前其實連個屁都算不上。

且不說總督、巡撫這等正兒八經的朝廷疆臣,連兵憲、察院、監道都不會正眼看他們,就說那些通判、糧道、監紀同知等官,在他們跟前也都是自覺高其一等。

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些例外的事情存在,就如張誠在他們面前便不會如此,這當然是因為他握有強軍在手,更是軍功昭著,無論宮裡還是朝堂都有後臺。

再者,作為一個時空錯亂的穿越者,張誠在骨子裡就沒有對文官的恐懼心理,因為他不是這個世界裡土生土長的武人,既不明白以文制武的可怕之處,也未曾見識過文官的可怕程度。

張誠之所以仍然對一干文官表現出十分的尊重,一是因為入鄉隨俗的逢場作戲,二是為了掩藏自己的抱負,而最重要的第三點,則是為了拉攏那些底層的文人士子。

畢竟作為一個穿越者,他知道人才對於一個武力集團的重要性,更懂得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

雖然,不排除那些不識字的大兵,就不會成為一個好將軍的可能,但即使他們在實戰之中鍛鍊成才,其未來的成就也極其有限。

張誠想要的是能夠與他齊頭並進的夥伴,而不是知曉的打殺的純粹武將,當然對於這樣的忠誠將領,他其實也並不反感,恰恰是有這樣的武將存在,才能保證他的根基穩如泰山。

但除此之外,張誠更需要有人能為他出謀劃策,為他整理案牘文書,為他治理地方民政事務,為他統管錢糧軍資等諸般雜事。

所以,他才在軍中、在治下極力推行識字班,尤其是在軍中更規定甲長以上軍職,必須要達到一定的識字量,為的就是培養忠誠於自己的人才,能文能武的人才。

但就算他們識得千字,甚至識得了數千字,但能夠真正開竅,能夠進而掌握治理天下方法竅門者,仍然是少之又少。

而張誠卻又等不得他們慢慢成長,因此他才需要盡力去拉攏這個時代的文人士子,尤其是那些處於底層的落寞文人士子。

他們既有真才實學,又與這個時代的上層建築毫無瓜葛,且個個都有著想通過學識改變自己命運的奢望。

張誠正是想要通過拉攏他們,來逐漸壯大自己的根基和班底,最終再利用他們取代居於上位,卻又尸位素餐的那些高官顯族。

他想以此來完成社會改造,為新帝國更新氣象,用一批朝氣蓬勃的新生貴族階層,來帶動帝國走向新的輝煌。

當然,對於那些擁有強大既得利益的頑固派,張誠並不是要一棒子全部打倒,他會拉攏一批識相的,打倒一批頑固的,震懾一批觀望的。

如此便足矣使自己未來的腳步,有如快馬加鞭,順利完成胸中的一腔抱負!

…………

其實,張誠在心中也是知道,這種方法並不能徹底完成真正的社會結構調整,數百年、甚至百多年後,又將會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團,而社會階層也會隨之再次固化。

張誠對於這一切自然也是十分清楚,但縱觀古今各個朝代更替的歷史,除了一如既往的屍橫遍野,百姓流離失所之外,又有哪一次最後不是那些世家大族得利?

畢竟在這個皇權不下鄉的世界裡,普通百姓眼中只能看得到地方士紳,所以歷史上的諸多成功者,也正是因為團結了廣大的底層士紳,才得以取得最後的輝煌。

無一例外,張誠也選擇了這個成功的捷徑,他之所以如此抉擇,倒並不是因為懼怕鄉紳氏族的力量,而是要團結底層士紳來打倒上層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