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八章:沒有看錯這個張誠



            

            大明崇禎十四年十月初九日,午後,天已大晴,豔陽高照,曠野中的皚皚白雪在陽光照射下,映出耀眼的光芒。

錦州城西原來清軍駐地已空空如也,若是沒有那一處處凸起的雪堆,你根本看不出這裡曾經是駐有數萬大軍的營地。

不過,從這裡往北、往西各有十數條積雪很薄的道路,不斷往前延伸開去,似乎清軍退走時的路線便是如此。

許多宣府軍的夜不收身上打著白色披風,策騎在白馬上沿著這些積雪比別處略薄的道路,向西、北兩個方向一路追蹤而去。

清軍趁著大雪退兵一事已經可以確認,但數萬清軍的去向卻必須要探查清楚,他們若真是退兵而走倒還好說。

可其若是趁著大雪天氣哨查不便之時,移兵在明軍附近蟄伏,若是明軍因此而放鬆了警惕,豈不正中其計?

直到當日晚間,各路哨騎才陸陸續續的回來,據他們的回報,一直追蹤到錦州西北角樓的位置,仍是未見清軍蹤跡,但看其退兵的路線似乎仍向北延伸過去,不見盡頭。

而往西探查的宣府軍哨騎則反饋,清軍退兵的腳印一直延伸到小淩河西段過浮橋而去,夜不收因怕對岸有清軍駐守,未敢過浮橋探查。

雖暫時仍未能探得清軍具體動向,還不能清楚掌握其行蹤,但已完全能夠確定錦州城西的多爾袞、代善等人,肯定是退兵而走。

其實明軍此刻也很是難熬,這一場大雪來得太過突然,明軍各營將士中也只有少數將官,以及他們的家丁親兵才有棉襖和夾襖,普通軍士卻仍舊是往日單衣。

如此,怎能抗拒刺骨的寒風,他們都躲進軍帳之內,或是挖出一處處雪窩子,以避風寒。

而出哨的明軍各營將士則都圍聚在一堆堆篝火前,還有那些巡邏的軍士,他們有幸能夠在出巡之時,輪換著穿上少得可憐的棉襖。

不過,此刻雪住風歇之後,給人的感覺反而沒有大雪紛飛,北風呼嘯之時那般的寒冷,多少還能勉強抵禦。

雖然此前就已從寧遠、高橋那邊往松山堡運送棉衣,但一時卻未能送至錦州前線,而松山堡中庫存的棉衣雖也有一些,但數量也是有限,各營只分得一些並不足穿用。

可以說“凜冬已至”!

正是明清雙方大軍將士們最為艱難的時刻,現在拼的已經不是誰能殺死對方更多人馬,從而打敗對方。

而是到了開始比拼誰更能堅持,在呼號的北風中堅持,在冰寒的雪夜中堅持,在糧谷不足而至的飢寒交迫中堅持。

拼的已經不再是殺死殺傷對方多少人馬,而是看誰的耐心更強,看誰的耐力更持久,看誰能夠耗到最後,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

目前,雖說清軍已經提前退兵,但也不敢就此斷定明軍就一定是勝利了。

因為清軍可能是糧谷不濟,這才退兵往別處就食,一旦其得到了休整之後,隨時仍可能殺回錦州城下。

更何況在錦州的城北、城東仍然駐有清軍兵馬,他們據守那三道壕溝矮牆構成的圍錦防線,就算現在兵馬不多,可如今大雪鋪地卻也不易攻取。

…………

錦州城南二里外,土城北門裡面薊遼總督洪承疇臨時行轅內,數個火爐燒得正旺,騰騰熱氣撲面而來,與外間的寒冷彷彿兩個天地一般。

宣大軍各將雲集於此,就連寧遠總兵吳三桂、神機營前營總兵陳九皋、東協總兵曹變蛟也都老遠趕來。

可祖大壽卻並未出現在總督行轅內,代替他的是副將祖大弼,眾人紛紛猜測祖大壽一定是傷勢未愈,才派了其弟弟代為參加軍議。

而大太監王承恩也已來到土城前線,再有坐鎮松山堡南娘娘宮的總監軍張若麒,此刻也與寧前兵備張鬥一同來到土城,將小淩河口的防禦之責盡數交予山西總兵李輔明。

惟有遼東巡撫邱民仰坐鎮小淩河南岸,因與碩託的滿洲正紅旗對峙未敢輕離,以及山東永平監軍道按察司副使姚恭、前屯衛總兵王廷臣二人,則是還在女兒河南岸駐防,都未能前來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