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 作品

第二百八十七章:登岸



            

            

            女兒河南岸地勢狹窄,因乳峰山、石門山等大小山嶺較多,所以平川地很少,多集中於河岸附近,並不利於兵力擺開陣勢。

但這裡所言的不利於兵力擺開,指的是雙方數萬人馬結陣大戰,因受限於地形地勢的緣由,不利於在女兒河南岸的狹長地帶展開。

不過,若是小規模的遭遇戰還是不受影響,就如同前時清國睿親王多爾袞與吳三桂的大軍,便是在這裡對峙數日之久。

而今,明軍在南岸建立一座座營壘,作為大軍渡河北攻作戰的基地,整個女兒河南岸連營數里,就連那些土質鬆軟之處,都被隨軍民夫和軍壯們佔據。

在北岸的清軍也同樣是部署嚴整,他們橫截各處大路要道所在,綿旦駐營,層層疊疊,多是以漢軍和朝鮮軍佈置在最前,充為炮灰,而後才是滿蒙八旗兵馬。

錦州城外的曠野中,都被他們旗幟與盔甲組成的海洋所覆蓋,尤以錦州城西與城南的清軍兵馬最盛,他們嚴陣以待,靜候著明軍渡河來攻。

“以逸待勞,以靜制動!”,是多爾袞的現階段的錦州攻略!

在原本黃臺吉的收縮防禦基礎上,多爾袞更是提出“防守反擊”的新概念,他在女兒河北岸集結重兵防守,想著迎頭打擊明軍渡河部隊,再趁著明軍力竭之際,伺機發起反攻擴大戰果。

如今的女兒河北岸,一面面帶有彎月標誌的漢軍固山額真龍纛大旗飄揚,偶爾還有一杆杆略低矮的太極圖案旗幟顯現。

正是沿河各處易於登陸的岸邊駐守的漢軍和朝鮮軍,在這些旗幟下方漢軍各旗固山額真,還有朝鮮國各將領,正對著女兒河對岸的方向張望著。

漢軍四旗兵士的裝束與滿蒙八旗並無太大區別,此外還有同樣穿著紅色泡釘棉甲,盔頂上支起三叉杆的朝鮮軍甲兵。

漢軍四旗的甲兵大部分都操持著鳥統,黃臺吉組建漢軍旗之初,就是為了以火器對抗明軍,所以他們歷年繳獲的明軍火炮、火銃也都交付給漢軍使用,而自己的滿蒙八旗卻還是以刀槍弓箭為主。

四旗漢軍共有牛錄總數已然達到近一百來個,其丁口數量也有三萬多人,直比蒙古八旗還要多上好些,但去掉各旗中的老弱婦孺,四旗漢軍真正的戰兵也就兩萬七八千人。

餘者只能算是各旗中丁壯,還不能稱之為兵,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謂叫做“旗中餘丁”,屬於是戰兵的補充與後備。

而這些餘丁也是沒有武器盔甲,當然他們也沒有參與戰鬥的資格,最多在戰時充作隨軍雜役,幹些運送糧草,挖掘壕溝,打造器械,餵養馬匹等苦力活。

當然,如果戰時需要的話,他們這些旗中餘丁也是可以出戰,而且如果表現的好,也有可能直接轉為各旗的戰兵,以補充各旗的兵損減員。

此時漢軍旗約有鳥銃兵一萬五千多人,他們分佈在漢軍各旗之中,餘下的才是刀盾兵、槍兵,以及一些炮手。

而最為強大的一股火器力量,則是恭順王孔有德麾下的天佑軍,要知道孔有德與耿仲明麾下將士,可都是以遼人為主,又經登萊巡撫孫元化精心操練,原本就是大明最擅使火器的軍隊。

可惜在崇禎四年,孔有德奉命率部馳援遼東之時,卻因“一隻雞”而引發一場空前的浩劫,與大明而言不弱於一場災難,而與韃子來說卻是一個大禮包。

原來,崇禎四年的八月時,後金奴酋黃臺吉正率軍圍困大明遼東的大淩河堡,三萬餘軍馬人等危在旦夕,身處登州的登萊巡撫孫元化奉朝廷之命,派遣麾下孔有德等八百健卒自陸路支援大淩河。

同年閏十一月二十八日,孔有德等人行進到北直隸的吳橋附近,因遇大雨風雪阻路,不得繼續行進,更因部隊給養不足,士兵在飢寒交加之下,強取了山東望族王象春家僕的一隻雞。

後事洩,該士兵被“穿箭遊營”,因而引起眾軍士的不滿情緒,更由於遼兵素來與山東兵民不和,於是眾軍士們出營擊殺該王象春的家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