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 作品

第九章:宣府鎮城

    宣府鎮城,築於洪武二十七年為夯土城牆,正統五年隆慶二年修葺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駐守主官為宣府鎮總兵官。

    駐守守軍總數為兩萬三百四十八人,馬騾駱駝一萬三千三百一十八匹頭雙,為宣府鎮防區核心防禦要塞。

    在洪武年間,曾建有七座城門,形成以谷王府為核心的對稱佈局,嚴格恪守“帝九王七”的等級制度。

    隨後,在永樂年間起,宣府鎮城則逐漸突出軍鎮格局,只在四面各留一座城門,分別為東門名定安門,西門名泰新門,南門名昌平門,北門名廣靈門。

    宣府鎮城的防禦性隨著城門數量的減少而得到了加強,宣府鎮城終於由王城過渡成為邊城軍鎮,城內則為一橫一縱的“十”字形主幹道。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以前的城牆大多是夯土或山石壘砌築成,到明朝中期後,由於燒造技術的進步,大量使用燒製的青磚,宣府鎮城在正統年間包磚重修。

    鎮城的城門也是設計嚴密,構造複雜,四處城門之外都是環以甕城,在甕城之外更築有月城。

    月城呈弧形,兩端與城牆相接,月城門與城門方向相同,與甕城門相錯,使入城者迂迴而進,攻城者卻不能長驅直入,尤其南門外還建有一座關城,其周長四里。

    鎮城外還有護城河環繞,南面昌平門上有拱極樓,高二層,面闊五間,四周有廊,是座二層簷歇山式布瓦頂建築,建於明永樂年間,通高近八丈。

    在明英宗正統年間的“土木之變“中,宣府鎮城的城防在這件不甚光彩的事件中,依然保持了光鮮的色彩。

    瓦刺大軍挾持被俘的明英宗前來扣關,想要詐取宣府等重鎮,也先逼明英宗傳召鎮守宣府的總兵楊洪、巡撫羅亨信開門出迎。

    可當也先擁著明英宗來到宣府鎮城南關外之時,巡撫羅亨信持劍而立於城上大喊:“餘受命巡撫宣大,不敢怠慢。凡信降者和犯城者格殺勿論。誓與鎮城共存亡,永保大明江山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