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134章、禮物(2)

    以此切入,當然引起了領導和專家們的興趣。

    接下來,他以西方發達國家製造業轉移為題,將其轉移的產業規模、歷年轉移的速度、以及轉移走的產業領域,做了詳盡的分析。並以這些數據為支撐,預測了未來10年內,華國將成為世界第一的工業製造大國,初步完成工業化及基本形成完整產業鏈。甚至部分領域,可初步達到工業現代化。

    原本歷史2009-2010年,華國超過米國,成為世界製造第一大國。但工業現代化這個目標到2020年尚未完成,只能算是部分達到了工業現代化。但這一世,馬由有信心,將藍星集團存在的作用發揮到極大,聯動效應下,這個目標定能提前實現。

    報告中的數據,大多是針對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系統性歸納總結,顯得極具說服力。加之馬由明知後來幾十年發展的軌跡,由此反推前面的軌跡,自然容易找到支撐點和邏輯關係。

    這樣系統和嚴謹的推論,或許在這時的華國,馬由是第一個提出這樣的報告人。隨著報告進程,不少與會領導和學者們逐漸理解,並開始接受馬由隱含的提示和觀點。

    馬由話鋒一轉,直率地指出,若華國不注重技術引進和消化,盲目滿足於製造大國而非製造強國,可能淪為外資加工場、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用的世界工廠的窘境,產品絕大多數利潤被外企拿走。

    發展經濟,解決就業是當前主旋律,錢少賺點不可怕。但可怕就是,若大多數企業自身沒有投資研發,沒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覺悟,指望西方國家良心發現,配合我們實現“市場換技術”策略,簡直就是一廂情願。

    製造大國目標容易實現,但製造強國尚需現在開始,從產業結構等各方面就開始優化和技術創新的引導。

    他特別提到,面臨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中低端製造業,既是機會,也容易產生虛假繁榮的假象、一些大型國企很容易被麻痺,最終導致10年後進步甚微,還可能丟掉華國長期堅持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以汽車產業裡的合資企業舉例,幾大國企都在引進外資,實行“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未來15-20年(2019年),全國汽車產銷將達2500餘萬輛,位列全球前列。但賺取的利潤僅6.29%。其中主要的6家車企,利潤總額為136.6億美元,還不如豐田或大眾任何一家車企的利潤額度。如此實例,馬由都是用極為詳盡的數據推測出來,與前世實際發生的數據幾乎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