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432章、收割倭國(4)

    田豫一開始也不理解公孫康為什麼這麼傻,被趙雲點評之後,他才想起一種可能性,答道:

    “將軍,會不會有這種可能——畢竟咱是來執行虛張聲勢的疑兵之計,公孫康如此龜縮,那顯然是中了這疑兵之計了,以為我軍勢大。

    既然如此,他依然以為將軍麾下有騎兵數萬,何況太史慈將軍也是數日後可到,所以不管他是否蒐羅仔細北岸的民船,到時候都不能阻擋將軍渡江,他也就懶得費這個事兒了。

    搜得不仔細、留下可以渡過千人的小船,他定然覺得我軍也用不上,畢竟我軍真要是幾萬人的話,怎麼會指望這點船反覆渡河幾十趟呢?那不是給南岸的敵軍破綻半渡而擊麼?”

    趙雲聽了這波分析,終於眼前一亮,想到自己該如何做了。

    確實,如果他有三四萬騎兵的話,一次性渡河一千騎過去,最多操作兩三次,南岸的守軍就已經反應過來、並且從各個方向集結過來反撲,把剛剛立足未穩的漢軍騎兵殺進漢江全部淹死。

    那樣就是一個主動白給的添油戰術、把大部隊一點點上去送。

    但問題是,趙雲沒有三四萬騎兵,他就五千人。而且他不覺得自己需要三四萬人,才敢跟公孫康野戰。

    公孫康久離中原,根本不知道過去十幾年中原諸侯混戰有多慘烈、軍事科技裝備升級有多快、死人堆裡殺出來的精兵有多悍勇。

    只要趙雲選出三千鐵騎成功渡江、在南岸站穩腳跟,公孫康敢來“半渡而擊”尋求野戰、先把趙雲的先鋒吞掉……

    那簡直求之不得!

    “很好!國讓,你這番分析,倒是提醒了我。一會兒立刻集結鐵騎,以現有民船渡過漢江,勾引公孫康來殲滅我軍先頭部隊!”

    魏延、田豫都是大驚:“將軍!我們才五千人,對面不知有多少。按照情報,整個漢江以南,可能有四五萬人!還沒算扶余和濊貊那些蠻夷呢!

    一旦過江,我們就要獨力支撐至少兩三天,因為到時候被敵軍圍上來,我軍作為騎兵,必須往復衝殺,不可能固守打陣地戰。

    那樣登陸灘頭必然無法固守,要是被公孫康的人燒了我軍渡河後用完的船,後續三天我們必須靠自己的搏殺才能活下來!太危險了!”

    過了漢江就有可能被數量多得多的優勢敵軍圍上來!就算敵軍無法全殲,被騎兵突圍殺穿,但只要敵軍人多,那燒掉你灘頭的船還是做得到的!那不就是孤軍深入了嗎?

    魏延倒不是怕打不過,他更怕到時候人心惶惶,士氣崩潰。畢竟糧道斷絕船也沒了回不了江北,這個對人心的打擊是很嚴重的。

    這簡直就跟項羽的“乃自沉船、破釜甑、持三日糧”差不多冒險了。當然比項羽還是多一個好處,項羽破釜沉舟的時候是真沒退路了,趙雲這邊好歹可以告訴將士們:

    “渡過漢江之後,如果船被公孫康燒了,我們要血戰確保自己生存三天,三天後太史慈將軍會帶著大批海船趕到。”

    如此一來,似乎趙雲更能激勵士兵保持住信心,死戰撐過這三天,畢竟前面就有生的希望。

    把這些利弊想明白後,趙雲下令立刻按計劃行事!

    魏延田豫苦勸無果,只好執行,趙雲帶了騎兵,在屯南縣上游約三十里處,兩座公孫康軍的烽火臺堡壘之間,找到相對流緩的淺灘,用小船分批渡江。

    ……

    趙雲的異動,當然是不到一刻鐘,就通過神速的烽火臺傳訊,傳到了屯南縣的公孫康府邸內。

    公孫康前一天就已經定下了堅壁清野的策略,但他還真沒想到,趙雲那麼急,居然在太史慈還沒趕到的情況下、這麼幾天時間差都等不到,就單獨渡江了!

    “什麼?趙雲有多少人馬過江了?他哪來那麼多船隻渡江?!”公孫康急得揪住傳令兵的領子就瘋狂搖晃。

    “大王……咳咳……那趙雲才千餘人過江,船隻不過數十艘,是我軍在北岸沒搜乾淨。”

    公孫康把傳令兵丟下:“就這點船,也敢分那麼多批渡江?被半渡而擊,這可是自古至今不易的兵法大忌。趙雲這也太狂妄了,真當我三韓勇士是怯戰懦夫不成!”

    他弟弟公孫恭比較怯懦,聞言提醒道:“會不會是趙雲的誘敵之計?而且我軍已經定下了堅壁清野之計,臨時再變計求戰,會不會不妥?”

    公孫康直接否決:“他要的就是你這種懦夫想法!現在趙雲缺的是時間,我軍越早組織反撲,他上岸站穩腳跟的人數就越少!

    我看他多半就是託大,看我軍確實沒有在野外陳兵、就算要堵他渡江反應也不夠快,等我軍主力趕到時,他應該有好幾千人已經過來了,他就是仗著來多少算多少、有幾千人都敢跟我們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