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422章、海上武器平臺

    綜合看,米國再發展50年,也無法完成有效干擾這種微型導彈的技術突破。

    用這些技術整合的新型艦艇,探測敵方的能力和自我防衛隱身能力,尤其是戰鬥力,比較世界上現有的所有同類型艦艇,都強悍了數倍。

    有了智能微型導彈這類超前攻擊性武器後,除了對傳統分類的艦艇,進行改進外。馬由還借鑑星際時代的戰爭堡壘概念,設計了一款武器平臺。

    這是一艘命名為《刺蝟-98》、排水量1.2萬噸的智能無人艦艇。其功能已無法用傳統的巡洋艦、驅逐艦或護衛艦來劃分,本質已是一艘海上武器平臺。備彈艙裡可儲備800枚各種型導彈,加上發射單元裡的150枚導彈,滿載可達950枚導彈。

    《刺蝟-98》上有巡航導彈矩陣式發射單元20組,每個單元有5枚導彈裝彈量,即一個波次發射,就可100枚艦對艦、艦對地導彈。

    另有10個防空導彈發射單元,每波次發射50枚導彈。雖防空導彈發射單元較少,但因武器平臺是隱身設計,基本不會出現被動挨打的局面。

    一個波次發射,100枚導彈的飽和共計下,足以擊沉一支米軍航母戰鬥群。

    即使這艘航母戰鬥群的飛機全部起飛,也逃不過防空導彈的攻擊。

    這得益於馬由設計的艦艇超視距感知探測系統,與私人衛星聯網後。至少可以在2000公里半徑之外,掃描發現敵方蹤跡,且能發現地方配備的潛艇。由此可根據敵方戰艦行駛狀況,在5秒鐘內,便可制定出相應的戰鬥方案。並將目標分配到各組導彈上。

    待進入距離敵方1000公里範圍時,便可發起飽和式攻擊。且這些艦對艦攻擊導彈,也是隱身設計,只有到敵方光學設備能夠探測到的位置,才可能暴露蹤跡。但這時敵方已無法及時做出攔截反應。

    米軍一個航母戰鬥群,包括航母一艘,兩艘巡洋艦,兩~三艘驅逐艦,一艘反潛巡防艦(快速戰鬥支持艦),兩艘攻擊潛艦,一艘補給艦。防空導彈約300枚。

    但實際攔截導彈的能力沒有那麼厲害。

    航母戰鬥群可提供三層防禦,即sm-2er遠程導彈,防禦範圍在15~150公里;海麻雀,防禦範圍在1~40公里;拉姆,防禦範圍為100~9000米。理論上來講,一艘阿利伯克可以同時發射9~12枚導彈攔截來自5個不同方向的目標。後者擁有122枚導彈,主要是標準以及戰斧導彈,這款艦艇可同時攔截16個目標。

    按照最好的情況來算,也就是驅逐艦和巡洋艦分別有三艘,每艘都能夠發揮最大的能力,那麼也只能同時攔截63枚導彈。更何況,米國更強調迪康德羅加級的對地攻擊能力,所以真正能夠起到防空能力的艦艇還是阿利伯克。

    因此,假設《刺蝟-98》無人戰艦,一次性發射100枚導彈、時隔1分鐘又可發射第二波100枚反艦導彈。微型導彈飛行速度是3馬赫,射程1200公里,假設在1000公里處發射,則飛行時間約14分鐘。

    兩波導彈利用這個飛行時間,自動調整飛行姿態和速度,讓分兩波發射的200枚導彈,在幾分鐘內自動完成編隊。到達敵方目標時,200枚同時發出飽和式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