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368章、基地規劃

    除西醫全力打壓外,不可否認,華醫的管理體系、標準體系、教學體系等,需要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其中,人才培養體系最拖後腿。自古華醫的傳承都是師傅帶徒弟,且大多招收10歲左右的少年,從小培養。

    一位智力中上的少年,在師傅手把手的培養下,潛心學習十年,才算是堪堪入門。加之,古時候有不少師傅總喜歡留一手,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如此一代又一代,不是醫技遞增,反而可能還會失傳不少。

    這種模式自然就侷限了華醫從業者的數量。

    華國恢復高考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了不少華醫學院。但基礎理論現代化研究滯後,要讓高中畢業沒有一點醫學基礎的學生,在短短4年時間,就學會十分龐大的華醫知識,顯然不太現實。

    就脈診這個華醫最基本的診斷手法為例,一個學生要學會、精通就十分困難。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還要長期的臨床實踐。先了解平脈(正常脈象),然後再瞭解浮、沉、遲、數、虛、實。而且,這個看起來最基本的診斷手法,卻又是華醫理論中最深奧的部分之一,是辯證最重要的環節。

    可這還是最基本的診斷手法“望聞問切”中的一個環節而已。要將所有診斷手法掌握,沒有幾十年,的確很難達到精通。

    因此,華醫僅診斷入門,就會難倒大多數學生。但越來越浮躁的社會,不少人學點皮毛,就開始通過“應試”方式,獲得了行醫資格,最終的結果可以想象,庸醫開始層出不窮湧現。給這個行業更多的負面影響。

    華醫難以入門,真正的想要在這個行業中有所作為的醫師基數,便越來越小。而華醫從業者中,也鮮有對傳統醫學如何借鑑科學,進行規範和改進,以及藥材的配套系統化、規範化研究。

    因而華醫不能輕易斷言整體在退步,或某些方面還因傳承斷代,有所遺失,但進步甚微卻是不爭事實。以至於華醫越來越式微。

    總結華醫現在的低迷,其實還有一個極為重要原因,就是天然藥材已隨人類擴張的步伐,以及農耕技術的發展,逐漸從野生變為大量人工種植。

    加之現代化肥、農藥的廣泛採用,導致人工種植的藥材與以前的野生藥材相較,藥性差異很大。

    這時,致命的問題就出現了。

    遠古就有神農嘗百草形成《神農本草經》、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1800年前張仲景傳世鉅著《傷寒論》、1300年前孫思邈幾十年如一日在深山老林和民間病患者中實踐,寫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幾千年以來,無數聖賢及先輩歷經千辛萬苦,研究及總結出來無數華醫巨典,哪怕幾度異族浩劫入侵的浩劫,還存留古典醫籍8000餘種,可謂全世界獨一無二,最為豐厚的醫學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