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336章、交車儀式

    前世華國因材料的落後,掣肘了工業的發展。大到航空發動機、小到圓珠筆筆頭那顆小鋼珠。

    直到2017年太鋼集團才完成了圓珠筆頭的攻關。使華國全球佔據80%份額的圓珠筆生產,有了自己的筆頭。航空發動機關鍵部件葉片所需的材料sic,也是在2017年才有所突破。

    其他領域的技術要在現實中運用和轉換,馬由和星兒配合,還不算困難。但在材料領域,即使擁有技術資料,因要素很多,製備或冶煉時材料的配方、時間,溫度,順序可能產生一些變化,因此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對材料技術進行大量的驗證工作。

    這也是為何所有研究院中,材料院規模最大,設備也是最齊備。為了配置完備的儀器和設備,還得等其他產業起步,以及馬由的私人實驗室慢慢加工,才在最近籌齊所有高端設備。

    馬由駐紮在鷺島材料研究院裡,將招聘到藍星研究院裡工作已一段時間的研發人員,進行了全面仔細的的梳理、背景再審核。並逐一進行面談交流,和星兒一起通過感應測試。最終確定了180名對藍星集團完全忠誠的骨幹,將他們分成了30個材料研發項目組,每個項目組又根據項目所需,再分成若干的子項目研發團隊。

    這樣的組織架構,讓每一種材料的資料只有負責人能夠掌握,加之嚴密的安保措施,材料製備工藝或冶煉工藝以及配方,以及研究過程中的所有樣品,均可以做到完全保密。

    除30個項目材料研發的核心團隊外,另外對材料製備、冶煉配套設備、儀器的研發團隊也達120人。加之從全國、和世界各地招聘過來,兼任大學教學的非材料領域研發人員、汽車、動力研究所等。藍星集團在鷺島市的第四研究院的研發人員,達到了1500餘人。

    京城研究院則縮減到700餘人、弘崆研究院縮減到300餘人、英國研究院縮減到200餘人。

    解決完人員問題後,馬由初步擬定了研發科目,例如耐磨合金、耐熱合金、石墨烯、碳納米管、碳纖維、高強輕型材料、超導材料、半導體材料、功能薄膜、智能材料、生物材料、氣凝膠、非晶合金、泡沫金屬、離子液體、納米纖維素、納米點鈣鈦礦、3d打印材料、柔性玻璃、自組裝(自修復)材料等數十個項目。

    馬由將星兒整理好的由淺入深的這幾十個科目的技術資料,複製到公司內網資料庫中,然後分別授權給各個項目組負責人。終於理順了所有材料研究院的事務,從此藍星基礎材料研發領域,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在梳理材料研發項目時,馬由還發現一些急需解決工業基礎環節,華國目前有不少部件都需要進口,其中軸承就是一個關係到最終產品壽命、精度和品質的核心部件。之前藍星大多靠進口,小批量特別尖端的軸承可以通過私人實驗室來完成製造,這可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