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330章、人才爭奪戰

    馬由從20多名候選人中,挑選了他和另外2位候選人。並親自會見他們,進行最終面試。

    看著僅40出頭、正值中年、朝氣勃勃王亞洲本人時,馬由很是高興。按前世歷史,王校長在不久後,就晉升為華國教育部副部長、再後成為部長。極有領導才能。

    “王校長,請坐。很榮幸見到您。我在學校時,常聽老師講到您的事蹟,你可是華國最年輕的系主任、校長。”

    “馬博士,你過譽了,是副校長。”王亞洲有點較真地回答。

    “呵呵,那我就不客氣了,今天找您來聊聊,就是想當面傾聽您的教導,我們怎麼辦好藍星大學,或者說我們要將藍星大學辦成什麼樣的大學。”

    “好的。那我就簡單談談我的看法。早年在德國留學時,我常常去企業考察實習。發現他們的有大批的高素質工程師、技師或者有素質的工人隊伍。查閱資料和請教德國老師後,才知道這一切都得益於他們的二元教育制度,這也是德國能成為製造強國的重要原因。”

    “華國目前有1024所大學,教師人數已達40.45萬人,其中教授為3.59萬人,副教授為11.4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是1260萬,超過米國,相當於羅剎國和歐洲在校大學生的總和。”

    “我認為這個數量的教學研究型大學還是偏多了一點。去年國家再也不包大學生畢業生的工作分配,已間接說明了這一點。若只有600—800所高水平大學進行學術、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剩下補充到原有1000多所大、中專技術類院校。而且再繼續擴大技術類院校,華國的人才結構就相對合理了。當然我們無法改變這個現狀,但藍星大學可以從這個角度考慮辦學思路。”

    王亞洲首先從當前國內大學數量的構成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張放棄米國化的精英教育,而是像德國那樣,重視學以致用的技能學校。

    馬由對此觀點部分認同。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完善的製造業。而製造業要在世界立足,離不開大量工程師、知識型技術工人。

    “其次,我覺得辦學理念和教師隊伍構成要改革,國內的大學側重一些理論基礎教學,但訓練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卻遠遠不夠。因為教授大多是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繼而獲得聘任副教授、教授機會。指望本就缺乏實踐的這類老師教出有動手能力的學生,很不現實。”

    “反觀德國的教授,大多都在企業兼職,甚至許多大學聘請教授的考核中,就有對其是否在企業任職能力的專項評估。就是為了讓教師們不要脫離實踐,保持豐富的經驗。”

    “現在國內大學實踐時間極少。按四年學制計算,只有大四一年的實習時間,但這一年中,學生們基本上都是出去找工作。換言之,大學真正學習時間只有3年,而實踐時間幾乎為零。這就導致大學生畢業後,還需有一段時間的上崗培訓,才能適應工作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