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302章、封面人物

    馬由知道他是一個最會抓機會的人,吉利的發展就是一個蛇吞象的歷程。微微笑著看了李樹福一眼,答應道:

    “我們不是已經在合作了嗎?不過我有幾個建議,你琢磨一下。”

    “第一,你開始進入汽車製造,沒有錯。但汽車絕非4個輪子加個沙發那麼簡單。除了發動機不同外、底盤、變速箱因體積、尺寸動力驅動方式、乘客數量,意味著安全防護和摩托車完全不同,量變到質變。所以起步時,多點耐心將設計做得儘量完善,或許事半功倍。”

    “你們起步階段選擇經濟型小車,這是目前華國汽車最大的市場。但競爭者也眾多,津城夏利、渝城奧拓、西京奧拓等。其實,消費者大多並不懂技術,而能吸引他們下單的,不少是車輛的顏值。同樣價格情況下,漂亮的外形車輛一定好賣很多。若你們自己沒有把握,我們可有償服務,給你們提供整車設計或外形設計。”

    馬由心中就有一款前世12年後(2008年)吉利的熊貓車。其造型非常喜人,前大燈組被黑色圍住,像大熊貓的眼圈,尾燈則模仿大熊貓腳印設計成一大四小的五個燈組,構成首尾相接的熊貓造型,這種“仿生學”的設計在國內比較少見,這使得該車造型更為乖巧、獨特。十足的小清新範兒。

    只可惜生不逢時,彼時spark、qq、比亞迪fo、奔奔等微型車同臺競技。熊貓車又貴了1萬多,導致銷售欠佳。

    “第二,品牌是一個至上而下的覆蓋。若一開始車型定位就很低,會給大眾一個印象,這家企業生產的都是廉價汽車。大家都要面子嘛,哪怕幾萬元的車子,也是希望是名牌。所以有機會去收購一家國外效益不好的汽車公司,將他們的技術搬回來消化,同時要注重培養自己的研發隊伍。當然,這樣會花費一點冤枉錢,但若利用這個品牌境外的渠道,增加銷售或許也不吃虧。”

    華國有兩個典型的對比車型。津城1986年就開發出夏利汽車,10多年的市場黃金期,幾乎沒有競爭,在國內佔據了龐大的市場份額。可能賺錢容易了,車型多年不做升級,隨著消費者眼界提升,慢慢成為低端車的形象。

    在夏利13年後(1999年)的滬上汽車,先和別克合資生產了一款中檔汽車君威,樹立了一定的品牌形象,次年便反身殺入微型轎車領域,出了一款名為賽歐的微型家轎。

    賽歐和夏利之間差不多的配置,技術也在一個水準。但賽歐卻賣得貴了許多,達到10萬元級別。而夏利只能在5-6萬元之間徘徊。佔盡先手和市場份額的情況下,還敗給後來者賽歐。可見品牌很有作用。

    “第三,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國產化率,這是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的捷徑。建議還是儘早選定一些汽車部件,潛心研發、自己製造,早日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