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 作品

第252章、光學鏡頭(2)

    “持續兩年的全面轉制,姑蘇鄉鎮工業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逐步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發展的全新局面,同時推進了經濟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優化和發展。1995年和1993年相比,全市鄉鎮工業企業減少了2664家,職工人數減少15萬多,而工業產值卻增長51.4%。”

    姑蘇市的改革,也吸引了國家高層的目光,近些年不斷有國家領導人,來這裡視察,並表示高度讚賞。馬由綜合新聞和其他資料,以及今天周天宇如數家珍的介紹。明白了姑蘇這個非特區、非直轄市甚至連省會都不是的小城,卻發揮出表率作用的原因。

    馬由看重姑蘇市,一方面是這裡的政策及市場環境、10多年的工業化,培養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工人。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這裡的中小企業眾多,容易培養出相對完善的產業鏈。

    之前的一些思路,現在也漸漸清晰起來,他需要花費一點時間,整理一下技術資料,就可在這個地區先行實驗。

    “選擇在併購虎丘這家工廠,我們看重的是這家企業的規模、產權清晰,關鍵是附近有著名的虎丘相機廠,我們近水樓臺,挖掘人才相對容易。姑蘇市改制較早,下崗壓力不大,沒有強制要求我們保留工人的數額。為此,我們這幾個月從虎丘相機廠、滬上海鷗相機廠、金陵相機廠、贛省鳳凰相機廠等10多家全國著名相機企業,招聘了400多名工程師和技工,為了培養出能熟練操作高科技設備的技工,還招聘了200多名大學生。不過,頂尖技工、光學大師級別的人才沒有招攬到多少。”

    “呵呵,光學大師級技工是呀,人才是企業的底蘊和發展潛力。尤其光學這樣產業,既是人力密集型,又是技術密集型,一般企業很難達到平衡。”

    手動鏡頭時代,國產相機和鏡頭還有一點市場。但隨著1985年第一支美能達a7000自動對焦面世後,至今已10年,倭國的af鏡頭不斷湧現。緊接著在去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支帶防抖的鏡頭(ef  75-300  f4-f5.6  is  usm),各種光學電子技術層出不窮,手動鏡頭很快就被淘汰。華國的相機工廠也徹底沒落,甚至連以光學為傲的德國眾多相機廠,也因電子技術落後,僅殘留徠卡、哈蘇(鏡頭)等少量品牌。以至於攝影愛好者,無論專業還是業餘,手中都是清一色的倭國相機。僅極少數發燒友,在膠片時代,還堅持使用手動鏡頭和電子技術含量極少的德國專業相機。再以後,數碼相機風靡全球,淘汰了膠片機,也順手淘汰了手動鏡頭和純機械的德國傳統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