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肥的胖子 作品

第359章 逼著寫論著

    趙宏圖上課也就兩個小時,看到這些教授級別的人物都舉手提問了。

    這架勢整得有點太大了。

    趙宏圖受不起。

    趙宏圖伸出胳膊,看了看時間:“各位同學,現在已經下課好幾分鐘了,下節課也快要上了。我最討厭拖堂了,拖堂對我來說是一種侮辱,對你們來說是一種折磨。好了,現在下課。”

    當然,教授們的面子還是要顧及的,接著說道。“可能還有很多同學和教授,還有很多需要和我交流的,我們可以課後在找個地方,再好好交流。”

    課後,一群教授級別的人物,跟在趙宏圖身後,浩浩蕩蕩的。

    找了一個空閒地教室。

    趙宏圖和這些教授專家講解了自己剛剛提出來的鑽石理論。

    我們都知道,國家優勢理論最早源於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或稱絕對成本論。該理論認為每個國家均有其絕對有利的適合某些特定產品生產的條件,如果各國都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並彼此交換產品,那麼它們就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從而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貿易各國的物質財富和社會福利。

    斯密理論固然正確,但有一個前提條件是各國都存在有別於別國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即一個國家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有絕對優勢。

    但絕對優勢在很多情況下,是不成立的。

    為了解釋斯密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

    大衛·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一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出口在生產率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在生產率方面具有比較劣勢的商品,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生產總量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這就是比較優勢論。

    接著,有heckscher—ohlin要素稟賦理論、新要素貿易理論、收入偏好理論、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等,大大深化了人們對國際分工、貿易和競爭的理解。

    但由於它們只是對貿易現實的某一方面進行的解釋,又各有自己的特殊假設,相互之間以及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間尚未建立起有機的聯繫,所以還存在著相當的侷限性。

    為了解決這個侷限性,我覺得可以從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麼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入手。

    我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四個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以及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的表現等。

    ……

    趙宏圖和大家說著自己對鑽石理論的記憶。

    這也是他上輩子大學的時候,看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後,興趣來了,正好看了1990年由米國哈弗商學院著名的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