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落無白 作品

第兩百七十二章 不務正業

    在林軒在做學院開學準備的時候,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不知不覺,中秋將近了。

    中秋在唐朝並不是很受重視,不是什麼官方節日。

    也沒什麼特殊節日食品可吃。吃月餅習俗是宋元以後才逐漸出現的。不過唐人將中秋賞月與嫦娥奔月以及月中有桂樹等傳說連接在一起,增添了許多浪漫情懷。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雖然如此,但是林軒對於中秋卻有特別的情懷。

    唐朝雖然沒有吃月餅的習俗,但是卻不代表沒有月餅。

    中秋節有名祭月節,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所以最開始的中秋是用來祭祀和慶祝豐收的。

    相傳,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這畢竟是傳說,是真是假沒人知道,但是唐朝有月餅卻是真的。

    只不過月餅在當時是中秋祭月的貢品。

    直到北宋,才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把月餅當做節令食品。

    當時月餅並不叫月餅,而是稱為小餅或者月團。

    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

    一直到明朝人們才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從此以後,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別人吃不吃月餅,林軒管不著,但是他覺得中秋不吃月餅,總要差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