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九百四十五章 六十六車的儒教經典

王復揮了揮手示意所有人回來,諮政大臣們一直反對,其實不算意外,就連瓦刺人之中都有大量的人,對重塑大元榮光不感興趣,也先的個人野望,並沒有得到廣泛支持,而康國公,在康國得到了廣泛擁戴。

“天憫福安。”

諮政大臣們將左手放在肩膀上,彎腰見禮,頗為誠懇的說完之後,才肯坐下。

王復打開了另外一本議帖說道:“前年起,至去歲十二月底,編民齊戶,康國內外兩道十三州府共有戶兩百七十三萬,丁口共一千零四十二萬餘人,賦稅糧三百一十二萬餘石、果酒二十五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桶、牛一萬三千二百餘頭、羊五萬六千餘頭、駑馬兩萬四千匹、戰馬四千匹、絲棉絨十六萬兩千餘斤、金五千四百兩、銀八萬一百四十二、寶石兩千斤、銅鐵鉛硃砂共十二萬斤。”

兩百萬戶一千萬人丁,僅僅正賦就超過了三百萬石,而其他實物更是數不勝數,而牛羊馬果酒更是對大明貿易的重要貨物,這一切的一切,就是康國公踐位至今的成果。

“天憫福安!”不知道哪個諮政大臣站了起來,大聲的喊道,引起了眾人的附和,這種不可思議的成就,是他們看著,一點一點的從無到有。

是那個不可名狀的真神帶來了這些?是長生天帶來了這些?是康國公帶來了這些。

王復其實對這些數字並不是很滿意,以大明為例子,除了牲畜外,賦稅比陝西還要低。

景泰十一年十二月,戶部奏聞:大明僅正賦就有五千四百七十五萬一千五百零三石,僅從正賦而言,大明約等於十八個康國的正賦,康國的藁稅有且僅有正賦,可大明國帑內帑收入的大頭是鈔關市舶司、官廠、寶源局,折銀核計一千二百三十四萬餘銀。

大明景泰十一年的正賦,比永樂元年的正賦僅少了三石,也就說在正賦上,景泰十一年剛剛恢復永樂元年的標準。

如果以江南糧價折算,大明國帑、內帑歲入大抵等於五十個康國,康國面積廣闊,大抵等同於兩個陝西大小,其餘不論,正賦堪堪和陝西平齊。

王復不覺得自己做得好,但是康國地面所有人,哪裡見過這麼多的糧草堆積在倉庫之中?

“兩道十三府共設大學堂兩座、府學十三所、州縣鄉學二百六十七所,今歲蒙學四萬兩千餘人大學堂共有儒學生一千二百眾,此為興文教之功···”王覆在對諮政大臣們說明在讀學子數量,值得注意的是,這學子只有男子,沒有女子,像豪奢戶還可以東施效顰弄個家學,普通人家,別說女子,連男子都讀不上書。

又是一陣天憫福安的呼喝,這個數量相比較大明以千萬計的讀書人而言,根本無足輕重,可對康國而言,那是開天闢地的大事。

王復敲了敲桌上的銅鼎繼續說道:“今歲進方物以上章···就是我們康國作為大明的藩屬國之一,承蒙陛下不棄,賜下敕書,荷天地之大澤,需要進獻一些財貨,米粱五十萬石,牛羊駑馬各五千,戰馬兩千匹,銀四萬,以仰副聖訓、息刀兵安民,這是禮單,諸位請看。”

“就是朝貢對吧?”伯顏帖木兒疑惑的問道。

王復搖頭說道:“這是進獻,和之前朝貢不同,大明皇帝應該不會恩賞,如果不進獻,大明那邊以兵兇閉關,我們的果酒就沒地方賣了,相比較果酒所獲,這些進獻不值一提。”

朝貢體系,以前是大明會加倍恩賞,可當今大明天子的泰安宮裡,燈盞就只有一顆燈芯,當然也有回禮,可與過往相比,等於沒有。

“大明皇帝也看不上咱們進獻的這點東西,進獻以示恭順,我以為並無不可。”伯顏帖木兒聽明白了意思,還是贊同了王復所說。

大明輪臺城一鎖,果酒最大的市場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康國這幾乎等同於沒有的財經事務立刻就會崩塌,受損失最大的還是他們這些肉食者。

進獻?藁稅罷了。

這點財貨眼下的大明當然看不上,可是長此以往下去,康國遲早會變成大明的形狀。

陝西、甘肅、西域、康國,這些窮困之地的賦稅,對大明國帑真的可有可無,但是這些地方對大明而言可有可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