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六百七十三章 亡國之君的亡國三策

    每年兩期,在正月和五月,按照自願原則,低息借給農民,幫助農民度過黃青不接的同時,朝廷獲得利錢。

    但是執行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小意外。

    兩期借貸,年息共計二分(20%),但是地方執行的時候,變成了每期息二分,也就是兩期借貸十石,本息十四石。

    如此昂貴的利息,百姓們自然不想借貸,這比驢打滾還要多一分利。

    百姓不借?不借不行,你甭管是什麼條件,都要一體借貸,全都要借!不借就派人去家裡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手段盡出,就是要強按牛喝水,就是要讓你借錢買…

    這自願原則,也變成了被自願。

    這一套倍之的組合拳打下去,大宋幾乎人人負債,而且利息高達四分,時間稍長就達到了六分!

    百姓們還不上錢怎麼辦?

    造反。

    兩宋的民變,自從青苗法之後,從一年一次,陡升為了一年十次,走投無路的百姓,只好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向鄉紳借糧求生了。

    民變沸騰,兩宋平叛,也只能以詔安為主。

    王安石的變法失敗,自然是因為宋神宗一命嗚呼,導致了人亡政息,但即便是宋神宗能多挺十年,這青苗法也無法再進行下去了。

    朱祁鈺對王安石變法倒是有些研究,無論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最後都變成了壓在百姓身上的沉重枷鎖。

    百姓苦不堪言。

    他將自己所瞭解的內容,和于謙說了一遍。

    “陛下所知,亦臣所知,臣沒有什麼要補充的了。”于謙聽完了陛下的話,想了很久,才十分鄭重的說道。

    陛下站在了一個置身事外的角度,不帶一絲偏見或者認同的論述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說的很全面了,沒什麼必須要補充的內容了。

    “所以,朕發現了,大明的官吏們其實不怕新政,相反他們非常期盼著有新政,因為無論什麼新政,他們都可以把這些政策,變成發財的法門。”朱祁鈺頗為認真的說道:“論生財有道,朕自愧弗如。”

    “然也。”于謙再次贊同,並且補了一句:“陛下聖明。”

    “哪裡聖明?”朱祁鈺笑了下,不甚在意的說道,他也就是隨口一說,其實在思考著其他的問題。

    于謙立刻說道:“《春秋繁露》曰: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晉文公九年十二月晉文公薨,公子歡即位,晉文公下葬的時候,棺槨裡有聲如牛,晉大夫先軫說恐有兵戈之禍,果不其然,次年秦穆公調兵遣將,要攻打晉國。”

    “大夫先軫再諫,趁秦軍立足未穩,翻山越嶺兵將疲乏,進攻秦軍,晉襄公公子歡應允,果不其然,晉軍在崤山中途攔截秦軍,秦軍大敗。”

    “秦軍連一匹馬一輛車,也沒有返回到秦國,原因在於秦穆公操之過急了。”

    “陛下躬節儉,不受獻;永思至德,不私己利;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

    “有仁智通明之德,故曰:聖明。”

    于謙說完便喝了口茶,一臉坦然自若,他知道自己說的是實話,問心無愧。

    朱祁鈺愣愣的看著于謙,而後嗤笑了下,並沒當回事,于謙是正經的文進士,一張嘴上下一碰,就是引經據典,變著花樣的、不帶重樣的誇。

    于謙看著陛下的模樣,就知道陛下沒往心裡去。

    他的確是文進士,但是和陛下奏對,他從來都不是張口就來,這些話他也是觀陛下所行,總結而來。

    陛下當政,看似搞了很多的新政,其實大多數都是直接隸屬於朝廷或者乾脆對皇帝直接負責的新政,講武堂、錢法、利柄、官廠等等,其實都是直接隸屬於朝廷甚至是皇帝。

    譬如:貴州的六枝廠,直接劃了一片歸工部、兵部管理。

    陛下不給地方官員倍之的機會。

    陛下唯一推而廣之的就是考成法,還激起了南衙僭朝的造反。

    反腐抓貪貫穿始終,四川戥頭案、陝西冒賑案、山西鹽引案、山東孔府案、南衙畸零女戶案等等,以及最近發生的南衙科場舞弊案等。

    這些大案,遍佈大江南北,每一案都是震動朝野的大案要案,幾乎把整個大明的官吏大換血了一次。

    陛下這都是在整頓吏治,也是在遴選剛正有力賢臣。

    王安石的變法為何失敗?太過於操之過急,沒有整頓吏治,就開始推行變法,執行過程中,就變了味兒。

    陛下在推行新政的時候,總是如此的謹慎小心,一如陛下至今不住皇宮那般慎重。

    這就是于謙說陛下聖明的原因,他有理有據,邏輯清晰。

    奈何陛下一個字都沒放在心上。

    無礙,于謙已經整理成冊,都送到了京中胡濙手中

    ,胡濙是太子少師,教育皇子,尤其是教育太子朱見澄的時候,絕對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