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

    李賓言並沒有對費亦應進行任何具體的處罰,一切的一切,都由上意決定。

    李賓言手中握著一本書,這本書是匠城的工匠們集體著作,名字叫《坤輿志》,一共十六卷。

    第一卷到第六卷說的是採礦,第七卷說的是實驗法,  第八卷為選礦,第九卷為冶煉,第十卷為金屬分離,第十一卷為冶金設備,第十二卷為燋炭法。

    這一本書集諸多官廠冶煉技術之大成,編纂而成,  但是書中並沒有任何大明鋼鐵的冶煉之法,  並不是工匠們不會,而是這本書還有另外四卷,分別是鑄鐵、鋼鐵、軍械和防鏽。

    大規模刊行是前面十二卷,後面四卷則為大明工匠院的教材。

    這本《坤輿志》裡面,毫無神秘玄虛說法,工藝和設備的描述非常清楚而且準確,並且配有二百九十幅木刻附圖,即便是不懂冶煉之術,也可以理解。

    而作者則是常有德。

    常有德本不是工匠,而是馬鞍廠的醫倌。

    馬鞍廠特區擁有三萬戶,共計十五萬人丁,還有駐防的京軍以及南衙平叛之後的俘虜,總計越五十餘萬人,隨著俘虜的五年勞役不斷結束,馬鞍廠的人數並沒有減少,  而是逐漸增加。

    僅僅馬鞍廠就有兩萬餘礦坑,讓馬鞍山變得坑坑窪窪,而開鑿這些礦坑的則是大明的普通百姓和窯工,由於礦塵和油煙的原因,窯工多疾多病,  為了給窯工看病,常有德從石景廠醫倌調到了馬鞍廠特區。

    在這七年的工作中,常有德的醫術基本還是《預防衛生與簡易方》的水平,但是他的冶煉技術有了突飛猛進,後來乾脆轉了匠官,而後主持編纂了這本《坤輿志》。

    李賓言研墨提筆,他要為這本坤輿志作序,然後送入京師。

    “伏以皇天開泰運,付大寶於元良;聖帝御明時,奠群生於景泰。聲教洋溢乎天下,仁恩普洽於寰區,神人歡慶。欽惟皇帝陛下,聰明睿知,成功儷美於唐虞……”李賓言的這個開頭,是作序的標準開頭,總結來說,就是誇讚的錦繡文章,一頓馬屁狂拍,把皇帝拍的越暈乎,表示臣子越恭敬。

    李賓言雖然不擅長這個,  但是畢竟進士出身,拍馬屁這事,只要他想,就能寫出一堆當事人看了臉紅的馬屁來。

    什麼儷美於唐虞,茂德丕隆於湯武,恩廣被於兩間,功永垂於萬世之類的話可謂是張口就來。

    “坤,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輿,車輿也,坤為地,為大輿。”李賓言首先解釋了下坤輿二字的含義。

    天下最大的車輿就是大地,所以輿圖就是地圖,而土地之學就是輿圖之學。

    李賓言繼續寫道:“於凡大地孕毓之精英,無不洞悉本源,闡發奧義。即礦脈有無利益,亦且探厥玄微。果能開採得宜,煎煉合法,則凡金銀銅錫鉛鐵等類,可以充國用民生。”

    “書中所載,皆窺山察脈,試驗五金。與夫採煅有藥物,冶器有圖式,亦各井井有條。”

    李賓言寫到這裡就停筆並且將筆放下,眉頭緊皺,他發現了一個問題,他解釋清楚了坤輿二字,對這個志字,卻解釋不清楚。

    他猶豫了片刻,忽然靈光一閃,寫下了格物致知四個字,方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格,至也,客觀觀察認識。物,猶事也,客觀事物。致,推極也,主觀分析。知,猶識也,客觀規律。”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寫完這段之後,李賓言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奮筆疾書完成了進《坤輿格致》表稿。

    格致是理學的經典概念,出自《禮記》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理學的認知論,而李賓言寫的這一套則是格物致知,崇實黜虛,其實是李賓言在李代桃僵。

    具體而言李賓言想要對客觀存在的現象,建立一套在可檢驗和復現的解釋,對客觀事物形式化的理論知識體系。

    仰望星空的李賓言觀測天文,腳踏實地的李賓言建立了匠城,這都是李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