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

    胡濙提到了王化韃靼的另外一個重要的事兒,改名換姓。

    “那先給孛兒只斤氏改個漢姓吧,就改元姓吧。”朱祁鈺忽然想起了奧斯曼王國的那個康姓使者,改姓這種事,大唐就做過一次,效果極佳,到了大明依舊有昭武九姓之人。

    胡濙拿出了一本奏疏,給孛兒只斤氏下面填了一個元字,然後將奏疏遞給了興安說道:“臣給韃靼諸部八盟定了十六個姓氏,還請陛下硃批。”

    胡濙常懷恭順之心,給孛兒只斤氏改姓,那隻能陛下來,他要是提前寫上,那是僭越。

    胡濙既然提議,自然是有所準備,韃靼人平日裡叫什麼,那不歸朝廷管,但是在大明他們只有漢姓漢名。

    朱祁鈺拿過來看了看,硃批了胡濙的奏疏,胡濙從來不說廢話,說幹就幹。

    “景泰十六姓。”朱祁鈺看了片刻將奏疏還給了胡濙。

    蒙古文是表音文字,確切的說,只有發音,這會引起極大的不便。

    朱祁鈺就知道,後世的日、韓、朝、越等國,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去漢字化,就是將漢字拼音化。

    這種簡化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那就是重名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韓國的身份證上,必須標註漢字姓名進行區分,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是有很多的韓國人在致力於恢復漢學教育,因為表音文字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當然韓國人把漢學讀作韓學,把漢字說成韓字,是韓國人特有的倔強和不要臉。

    改名換姓並不是什麼小事,不過也不是什麼難事,這一代人可能很難接受,但是三五代之後,那冗長而含糊的表音文字的名字,自然而然就會消失不見。

    這也是大明王化之路的一部分。

    “說到哪兒了,我們繼續。”朱祁鈺將奏疏遞給了興安,繼續討論。

    關於韃靼王化的議論還在進行,一直到了將近中午的時候,朱祁鈺才停下了關於韃靼王化的討論。

    朱祁鈺看著厚重的備忘錄說道:“讓脫脫不花那個大兒子脫古入京來,日後事涉韃靼之事,也給脫古一份,讓他上個奏疏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眾多臣子俯首說道:“陛下英明。”

    “諸位,今日皇長子朱見濟和稽王朱見深會有一次考校,大家都來聽一聽。”朱祁鈺示意眾人平身。

    “宣大皇子、稽王覲見。”興安一甩拂塵高喊了一聲。

    朱見濟和朱見深早就等在了門外,聽到了傳見,便邁入了聚賢閣內。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朱見濟和朱見深俯首行禮問安。

    朱祁鈺抬了抬手說道:“無須多禮,朕昨日給你們留了課題,近日撒馬爾罕分城而治,瓦剌單獨一城居住,此舉利弊,暢所欲言。”

    撒馬爾罕來的消息,那自然是王復傳來的,在坐的明公,都知道王復的情況。

    朱見濟拿到密報的時候,已經全然瞭解,昨日他梳理其中細節的時候,就思考了許久,該站在什麼立場去談論這個問題。

    “臣以為,此事對於瓦剌而言,對於大明而言,都是利大於弊。”朱見濟頗為篤定的說道。

    朱見深則搖頭說道:“此事對於瓦剌而言,弊大於利,對大明而言,利大於弊。”

    錢氏昨日安全回到了稽王府,朱見深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他知道,錢氏並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那麼稽王府的一切,今後都得朱見深來守護。

    朱見深不能不讀書識字明理辯是非,他必須表現出足夠的價值,才能保住稽王府。

    朱見濟聽聞朱見深說對於瓦剌而言弊大於利,和他的意見相左,立刻開口說道:“堂兄,就蒙古西征而言,無論是金帳汗國還是伊利汗國,亦或者察哈爾汗國,不同程度發生了突厥化,成吉思汗法典被替代,圍城圈地,隔絕分治之法,可以阻止這種突厥化。”

    朱見深立刻反問道:“堂弟,突厥化,對瓦剌人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入鄉隨俗,瓦剌畢竟是外來人,若是不肯入鄉隨俗,孤芳自賞,最終不過是走胡元的老路罷了。”

    朱見濟嗤笑的說道:“那還叫什麼可汗,直接叫蘇丹好了,那瓦剌也別叫瓦剌,直接叫突厥人算了,同文同種同法何必區分呢?禮法離亂,天下紛爭,百姓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