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七百零一章 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

    袁彬在整個山野銀山巡視了一圈,叮囑了下窯民們,然後讓十名庶弁將,負責教導他們自保的手段。

    山野銀山的姨舍山,在日文裡的意思是棄母山、棄老山。

    長期的戰亂導致了百姓們居無定所,本就不多的良田荒廢之後,讓本就捉襟見肘的糧食,更加貴乏。

    稍微年長無法繼續勞動的老人,就成為了負擔和累贅,這個時候,老人就會自己選擇進入棄老山,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怎麼樣的情況下,才會選擇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袁彬不清楚,他在白毛風的大雪天裡,在及腰的大雪之中,茹毛飲血,艱難前行的不知多久,走到了東勝衛。

    袁彬看著山野銀山的山道上奔跑著的孩童,露出了一絲笑容。

    今參局還在倭國的時候,就十分喜歡在銀山逗留,一住就是數十日之久,今參局的理由是等待李大老,就是那會兒還是李賓言的唐興,出海歸來。

    其實今參局很喜歡山野銀山的生活,這裡安定,這裡祥和,這裡生機勃勃。

    這裡,孕育著一股生的力量。

    大明曾經擁有過一種力量,叫做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袁彬從這些窯民的身上,察覺到了類似這種力量的可能。

    或許,這是解救倭國目前困局的唯一辦法。

    但是他為何要做呢?

    大明要的只是倭國的銀子,僅此而已。

    袁彬在山野銀山逗留了三日,安定人心,才奔著界港而去。

    此時的界港殿守閣內,季鐸、嶽謙、李秉等人,正在商量著界港日後何去何從。

    袁彬將手中的馬鞭放到了門前的架子上,笑著問道:“你們在聊什麼呢?”

    李秉笑著說道:“袁公方啊,你走後有幾條消息來了。”

    “第一條是足利義政來了書信,希望袁公方不要誤會,是細川勝元自己貪圖山野銀山的富碩,才蠱惑三管領一起前往攻伐,和他足利義政這個室町幕府將軍,沒有一丁點關係。”

    袁彬嗤笑的說道:“他們就不能提前對好口供嗎?各執一詞,不去管他,足利義政最迫切的問題是如何在龍潭虎穴的京都活下去。”

    推來推去,不過是一起做的決定,為了山野銀山的利益。

    山野銀山誰不眼饞?

    趁著袁彬討伐安藝國之時,佔領山野銀山,瓜分豐厚的利益。

    可惜,他們連只有窯民的銀山都打不下來。

    菜,就是原罪。

    李秉拿出了第二封書信說道:“第二條是細川勝元的堂兄堂弟都找來了,希望袁公方能夠庇佑他們。”

    “細川勝元倒下了,眼下細川氏群龍無首。”

    “好處呢?”袁彬坐定,灌了一口涼茶問道。

    不叫保護費就想得到保護?

    李秉滿是笑意的說道:“他們給袁公方提供每年十八萬石的糧食,並且推舉袁公方為新的三管領之一,這樣一來,袁公方就可以上洛了。”

    袁彬反問道:“沒有他們的支持,我若是想上洛,還去不得嗎?”

    “自然是去得。”李秉倒是不以為意的說道。

    有沒有細川氏的支持,袁彬都可以上洛,只是時間問題。

    “糧食能換成白銀嗎?”袁彬想了想,按照倭國的糧價,十八萬石糧食能換近二十萬兩白銀。

    李秉搖頭說道:“細川氏沒有銀山,他們沒有能力換銀成銀子,有些糧食還是極好的,萬一銀山有了饑荒,也能賑濟。”

    袁彬頻頻點頭說道:“按李御史說的辦。”

    倭國缺糧,每年從交趾和安南貿易糧食就要三百萬石左右。

    糧食在倭國是硬通貨,這十八萬石糧食留在手裡,當成常平倉防饑荒,的確很有必要。

    這就是為何山野銀山的倭人對袁彬等人感激涕零的原因。

    李秉和袁彬等人不覺得奇怪,這是應有之義,但是在倭國,這是天大的恩德。

    留點糧食在手裡防止飢荒,不就是防止在銀山上的倭人餓死嗎?賑濟誰?難不成賑濟袁公方和他的戰友們?

    李秉笑著說道:“細川氏還有倭船近千艘,雖然勘合不算多,但是去交趾、安南貿糧,還是能用的。”

    “海貿所獲除抽分外,他們會給袁公方三成利,換取袁公方的庇佑。”

    如果商路暢通的話,可以從倭國起運白銀、硫磺等物,到大明市舶司換取大明瓷器、絲綢、布料等物,到交趾、占城換取糧食,再運回倭國換取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