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六百一十五章 亡國五病 臃腫痿痺

    馬屁,朱祁鈺選擇性的無視。

    胡濙畫風一轉,表情有些悲痛的說道:“今上謂臣曰:大明當以何亡,臣惶恐言五事,一曰:宗室驕恣;二曰:庶官疾曠;三曰:吏治因循;四曰:武備鬆弛;五曰:財用大虧。”

    “臣聞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觀瞻…”

    胡濙一共談到了五個問題。

    宗室靡費過重,在正統年間,每年宗室供養就佔據了大明財政收入的三成之多,而大明軍備一年不過兩成。

    如此靡費,是和當年立國之初,天下凋零疲憊,為了天下歸心,朱元璋不得不派自己的子嗣,鎮守四方,謂曰藩籬。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尤其是靖難之後,對宗室子弟防範亦密,先奪軍權,再設藩禁,各藩王失去了藩籬的作用,再讓各種親王郡王出京鎮守已經失去了意義。

    自景泰四年起,天下宗室遷王府入京以來,這個問題得到了部分的緩解,但是力度依舊不夠。

    第二個問題,人才和任用問題,胡濙縱橫官場數十載,活得久見得多,德不配位,名不副實,才高難就之事,數不勝數。

    李賢、王翱、李燧這些人的經歷是大明朝堂的一個縮影,在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上,比如非翰林不入閣的規矩,就是典型的肉食者鄙的政令。

    胡濙簡明扼要引用《韓非子》中的【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胡濙看來,庶弁將立功賞罰分明和進士出任州部同樣重要。

    第三個問題,則是老生常談的吏治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朱祁鈺不是沒下功夫,《憲綱事類》九十六條,御史犯法罪加三等;

    考成法逼反了南衙陰謀家,朱祁鈺也要推行;

    反腐抓貪,甚至專設反腐廳,用行政打壓貪腐之風。

    雖然已經頗有成效,但仍然存在【考課不嚴,名實不核】的問題。

    大明的監察制度仍然是大明木桶最低的那一塊板。

    胡濙一針見血的指出,大明的都察院名不副實,若是都察院再這麼名存實亡,追求清譽而枉顧本務,陛下應當大刀闊斧的直接裁撤另設。

    朱祁鈺給了都察院很多次機會,先是王文,而後是陳鎰,現如今是賀章,都察院如此頻繁的更換總憲,就在給都察院機會。

    胡濙的意思總結為一句話就是,能幹就幹,不能幹就換人。

    第四個問題,則是武備不振的問題,胡濙從邊軍戰力低下,衛所軍卒逃所、貪腐成性等多個角度去討論。

    自洪武二十七年最後一次清查天下衛所,發現逃卒已佔大半之後,衛所制名存實亡。

    將衛所和農莊打造成大明徵兵的蓄水池,擇優建立一隻強而有力的京軍,是胡濙的野望,于謙和陳懋對此高度認可。

    義勇團練,不直接作戰,而是建立軍隊職業化,的確是當下大明武備不振的優解。

    而胡濙談到軍備不振談到了邊方修城貪腐問題。

    大明的邊方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修城。

    軍卒不用拼命,總督軍務的文臣可以申請修城預算,然後上下其手。

    邊方文武勾結,借修城之名,大派勞役謀取私利。

    武備不振,是一種洪熙之後,興文匽武的必然結果,大明軍備現在在緩緩恢復,但遠沒有到需要興文匽武的地步。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財經事務之事,這個是陛下尤為擅長的一塊,胡濙並沒有詳談,陛下精通此道,南巡的目的,一大半就是為了穩定大明經濟。

    “胡尚書深謀遠慮,於某佩服。”于謙聽完了胡濙的一番話,真心實意的說道。

    讓于謙夸人,是一件很難的事。

    陛下問,大明當以何亡,胡濙言五事,都是亟待解決的要務。

    朱祁鈺、于謙、胡濙、陳懋、興安五個位居廟堂之極高的五個人,在講武堂的聚賢閣內,頗為認真的討論著大明亡國之禍。

    次日的清晨,信鴿的哨聲響徹天穹,奉天殿迎來了早朝,盧忠甩著淨鞭,興安甩著拂塵,宣讀著聖旨。

    “近,風俗人情,尚奢競奢,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亦有積重難反之幾。”

    “朕,大糾結。”

    “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

    聖旨的內容就是大明亡國五事,聖旨讀完,奉天殿上議論紛紛,朱祁鈺並沒有出聲讓群臣安靜,而是任由他們討論。

    亡國五事,朱祁鈺並沒有打算一次辦完,各方面齊頭並進,但必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