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五十二章 羅馬正統在大明

    尼古勞茲並不想長公主活的那麼辛苦,復國這件事實在是太困難了,這個重擔,不應該壓在公主的頭上。

    壓力會讓埃萊娜自怨自艾,然後從精靈變成一個怨婦,那不是尼古勞茲、托馬斯·帕萊奧羅古斯,君士坦丁十一世希望看到的事情。

    他們給埃萊娜找的落腳處是大明,是希望強大的大明能夠護持她好好活下去。

    “我知道了。”埃萊娜擦掉了眼淚。

    復國之事,道阻且艱,漫長的復國之路,能不能走,還兩說呢。

    這第一步還沒踏出去。

    在大明的話術和語境之中,羅馬應當算是蠻夷。

    就像羅馬人看淡西歐那些蠻族一樣,大明皇帝,萬乘之尊,會接納一個蠻族嗎?

    尤其是她長的和大明人還不一樣的情況下,當然這種不太一樣的地方比較少。

    比如鼻樑比較高,比如臉上的線條會更加立體,而不是柔美,但是他作為羅馬皇室成員,是黑髮。

    埃萊娜對自己的樣貌還是很有信心的。

    至於蠻夷問題。

    中國對羅馬的稱呼從來沒有變過,叫做大秦國。

    羅馬對中國稱之為大秦國,是因為sino這個發音很接近於秦,而後來自中國的絲綢成為羅馬的重要財源,又賦予這個詞絲綢之意。

    中國對羅馬稱呼其為大秦國的理由是:「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乃蔥嶺以西之最大國家。」

    長大,就是身材高大,想要平均身高高就得多吃肉蛋奶,而肉蛋奶代表著生活條件好。

    平正,長相端正,就是長得很符合中原王朝的審美。

    有類中國,中原王朝的華夷之辯,何其洶湧?

    無論是官史還是野史,域外世界,種類繁多的各種非人類描述,不盡相同,數不勝數,各種妖魔鬼怪,簡直是群魔亂舞。

    在中原王朝的筆桿子手裡,域外的人能長得有一些人類的特徵,那已經是手下留情了。

    謂之大秦,雖然歷代罵秦是政治正確,殘暴、嚴苛、焚書坑儒等等。

    但是哪朝哪代,不是行秦法?統一度量衡、馳道、郡縣制等等數不勝數。

    祖龍雖死業猶在,百代多行秦政法。

    大一統的集權制,是在秦時確認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冠以大秦國三個字,可見重視。

    這還是比較寫實的論述。

    在中原王朝的敘事中,羅馬被描述成為了一個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樑、土多金銀奇寶的富麗多寶之國。

    一些敘事中,更是直接把羅馬描繪成了志怪。

    比如《異物志》說大秦國有一種地生羊,臍帶連在大地上,用鼓敲一下,這地生羊,就會驚覺,跑到哪裡,哪裡就是水草豐茂。

    比如《海內十洲記》說大秦國有返魂香,返魂樹的香氣可以蔓延幾百裡,能讓死者復生,漢武帝焚返魂香,燒之於城內,其死未三月者皆活!

    比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將羅馬描述為:北接崑崙二十六萬裡,去東岸二十四萬裡,雄兵百萬,縱橫千萬裡,諸國仰之如周京,都城九絕高俊,武備日精,疆土四闢。

    這是什麼人間神國?縱橫千萬裡…

    漢唐為什麼會吹羅馬呢?

    目的自然是漢唐時絲綢之路,自然是為了對外擴張做註腳。

    馬可波羅吹中原遍地黃金,真的十分保守了。

    那麼羅馬的史料中如何記載中國呢?一言以蔽之,則是太陽昇起之地,眾所周知的國家。

    類似於廣袤無際、人口眾多、法律嚴明持正不阿、充滿正義的種族、多有金銀財帛、平和度日永無戰爭這些記載很多,頗有陸上神國的味道。

    比如漢代的鐵器,能把金銀割裂,唐陌刀軍陣揮舞,天地變色,可以滅星辰掩日月。

    羅馬如此吹噓漢唐,自然是為了大力發展印度洋海貿戰略,絲綢是羅馬重要的財源,是羅馬的利柄。

    埃萊娜一行人並沒有被人為難,而埃萊娜從撒馬爾罕開始,就專門請尼古勞茲說漢話,她是來嫁人的,不是來擺公主的架子的。

    她可能要在大明生活很久,並非簡單出使那麼簡單。

    這將近半年的旅程,她已經能夠聽懂一些大明的官話,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語。

    埃萊娜沒事的時候,就是看著窗外的景象發呆,無論走到哪裡,大明的領土上,都是充滿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