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山居士 作品

第三百三十八章 學派之爭

    張武現在已經知道了那些世家大族們應對知識普及的對策,那就是壟斷教師資源。你光有書沒有用,沒人給你講解你照樣不懂是什麼意思。

    現在張武要做的就是瓦解他們對教師資源的壟斷,如何瓦解呢?

    那就是繼續印書,但這次要印的書跟以前的不一樣,這次印刷的書是帶有註釋的!

    也就是帶有講解的,就想當於咱們上學時帶有文言文翻譯的輔導資料。

    這回既有課本,又有講義,我就可以自學了。

    消息一出,天下震動,世家大族們終於明白了張武的決心,也終於知道了自己是抵擋不住這股潮流的,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在這件事上為自己爭取一些利益。

    這裡面有什麼利益呢?

    有大利益,甚至是比金錢還重要的利益,那就是名聲,千古留名。

    這個時代雖然儒家佔據了主要地位,但儒家內部並不是鐵桶一塊的,還分為很多不同的學派。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對儒家經典的理解不同,對同一句話,我這樣理解,你卻那樣理解,而且往往不同的人所理解出來的東西甚至是大相徑庭的。

    這就產生了爭議,如果誰都不服誰,那就產生了派系。

    如果是兩個普通的士子之間產生爭議還好說,大不了去找老師問一問。

    但如果是兩個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力的人之間產生了爭議,那動靜就大了。我有一群學生支持,你也有一群學生支持,最後吵來吵去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最後乾脆我教我的,你教你的。

    比如在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有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萇,簡稱齊魯韓毛四家。前三個是今文經學派,最後一個是古文經學派,反映了漢學內部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鬥爭。

    齊、魯、韓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毛詩”學派雖然晚出,西漢時期也未被立為官學,但在民間廣泛傳授,並最終壓倒了三家詩,盛行於世。後來三家詩先後亡佚,現代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