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山居士 作品

第一百九十七章 書本面世

    在座的賓客每人發了一本,大家都驚奇地翻看著這本薄薄的冊子,這才發現竟然是用一種質量上乘的紙寫成的書,字跡清晰工整,字體大小一樣,而且看起來不像是手寫的。

    封面上寫著兩個大字:“大學”,一樣尺寸的紙張用麻繩裝訂,翻開之後,第一頁上便寫著《大學》的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最後一頁的右下角還有幾個字:荊州大都督府印製。

    眾人將自己手中的書冊與旁邊的人互相比較,發現不論是大小,還是內容,包括字體等等,竟然一模一樣,這是怎麼做出來的?

    見眾人臉上都帶著震撼與疑慮,張武解釋道:“此物名書本,乃是用大都督府所改良的精美紙張印刷而成。所謂印刷便是在木板之上雕刻上文字,塗上油墨,將紙覆蓋其上,文字便印在紙上,如印章之事。”

    張武這麼一解釋,眾人都明白了這個書本是怎麼做出來的,但隨後更加震驚了,這樣一來,豈不是很快就可以做出一本來?這薄薄的一本承載的字數卻這麼多,如果換成竹簡的話,那要大得多、沉得多,而且在竹簡上抄寫還費時費力。

    這種書本的優勢太大了!如果能流行於世,必將對知識的傳播產生巨大的影響。大都督府的作坊既然能印出《大學》,那麼肯定也能印出其他典籍。

    這本《大學》字數較少,書本也很薄,其他典籍字數雖然多,但頂多就是書本厚一點,或者分成幾個小冊子,要比用竹簡記載的方便保存,而且看起來更加清晰。

    還有的世家大族之人開始考慮書本之外的東西,如果這種書本產量大、成本低,豈不是可以讓很多人都有機會看到書?甚至寒門之人或者平民也能有書可讀?那豈不是要打斷世家大族對知識的壟斷?

    於是有人問道:“敢問大都督,此書本產量如何?成本幾何?”

    此話一出,很多有同樣心思的人也都紛紛看向張武。

    張武自然知道這些人有何目的,於是說道:“如果事先雕刻好印版,裁好紙張,一個十人之作坊,每日可產上千本書。如果單論紙張與油墨以及人工之費用,成本是極小的。但這種紙和適合印刷的油墨目前只有大都督府才能製作出來,雕刻印版也極其耗費精力,所以這實際成本嘛,可大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