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山居士 作品

第四百八十章 曹丕篡漢

    《三國得到寶物就變強》來源: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作為政府選用官吏的依據。九品中正制是針對察舉和徵辟的弊病而採取的選拔人才的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將選人、用人權收回中央,便於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與朝廷官僚制的正常關係,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傾向。

    可以說九品中正制在最初的時候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將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也緩和了曹氏政權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

    但這個制度中有個最關鍵的地方,那就是怎麼來評定一個人的等級,由誰來評定。

    根據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建議,曹丕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確定一個人的等級。

    一個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根據祖輩父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來給一個人定等級,這就是所謂的“龍生龍鳳生鳳”和“老子英雄兒好漢”。

    另一個是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

    那麼由誰來負責評定呢?由中正來評定。

    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世家大族掌握了定品的權力後,肯定會為自己謀福利。張家給李家的兒子評個上上,李家給王家的兒子評個上上,王家在給張家的兒子評個上上。

    長此以往,出身寒門的人才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的官二代品行學問再不好也能位列上品。於是就形成了以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階級徹底固化下來,寒門和平民再也沒有上升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