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山居士 作品

第四百章 曹操要稱王

    其實就是現代社會,我們所學習的古典文學裡面就夾雜著歷朝歷代一些學術權威人士的私貨,他們對先賢的經典進行了再解讀,同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思想。

    諸葛亮和徐庶離開了襄陽,分別返回了建業和成都。

    聲東擊西之策,先要聲東,也就是在建業發動攻勢,讓曹操以為張武想奪取淮南之地,從而將曹軍主力拖在東線,然後在西線發動攻勢,一舉奪取漢中。

    奪取漢中之後,可以實現兩個戰略目標。一個是將益州的門戶掌握在自己手裡,益州將更加安全,只要守住漢中就不用擔心曹軍入侵益州。

    第二個就是取得了進攻雍涼的前沿陣地和大本營,從此張武在西線進可攻退可守,將對曹操的關中和涼州地區造成很大的壓力。

    曹操自殺死了伏皇后,讓自己的女兒當上皇后,威福日盛,不但所有國家大事都由他一個人說了算,連皇帝的後宮之事也在他掌握之中。

    於是,文武百官皆商議著立曹操為魏王。

    這背後肯定有曹操的授意,否則沒有人敢突然冒出來提這個事。因為稱王可跟稱公不一樣,那真是邁出了準備篡位的實質性一步。

    當年劉邦與群臣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王,天下共擊之”。大漢四百年來,只有三個時期有人試圖稱王,也就是呂后試圖封諸呂為王、王莽時期和曹操稱王。前兩個的結局都不好,因為白馬之盟的約束力的確很強,誰要是稱王就是大漢的亂臣賊子。

    雖然大漢現在已經名存實亡了,但大漢朝在精神上的影響非常深遠,就是到了五胡亂華的時候,匈奴人還打著大漢的旗號打進中原表示要恢復大漢榮光。

    曹操對此也非常瞭解,所以他不敢直接篡位,而是先稱公,再稱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一步步地進行試探,一步步地消除漢室的權威,一步步地鞏固自己的政治勢力。

    可以說曹操從罷三公自任丞相開始,就一步步地做準備,每走一步之後都要清理一批忠於漢室的人,而稱王將是曹操進行的最後一步棋,到時候他將進一步掃除篡漢的障礙,為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準備。

    雖然很早之前就已經放出了風聲,也做了很多準備,清理了很多人,但曹操稱王之事還是遭到了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