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土不二 作品

第一百三十三章:舊罈子裝新酒

    程曉木心想,依據趙得利的想法,他是想要利用這個項目去套用上邊的無息貸款,然後用這筆錢去幹別的事,他趙得利根本就沒想著真正想要幹好這件事。

    這也是程曉木心裡看不慣的地方:本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程家破壞山林,將村子周邊的山林都破壞得不成樣子,上邊提供資金支持,以及相應的政策支持,村裡本來就應該藉助這個機會,好好發展發展村裡才是。

    想讓這個小山村,從一個收入一般的村子變得更加富裕,同時村民的素質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這可是程曉木的一個心願。

    程曉木倒是聽說過鄉村改造這個詞兒……

    鄉村改造不是近十年或者近二十年的事情,百年前,已經有人呼籲實踐。

    上世紀初葉,民國興起一股“鄉村改造運動”熱潮,一部分改良派知識分子,如晏陽初、梁漱溟、黃培炎等,深刻認識到農村問題在中國問題中的關鍵地位,把改造農村作為中國現代化的核心任務,發動了一場以改造傳統鄉村社會為直接目的並影響深遠的實踐性社會運動。

    程曉木聽說過臨海市的一個縣城藉助鄉村改造發展得很好,磨盤山,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幾年前,和許多資源優秀的鄉村一樣,磨盤山散落的鄉村依然守著青山綠水不知何去何從。這裡有磨盤風景名勝區,,本地享受不到任何門票收益;該地又作為水源保護地,--所有產生汙染的畜牧業、加工業都被清退。

    整個鄉村,幾乎沒有更多除了小農耕作之外的更多收入來源;小農戶經營一年,勞動力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小農經濟已衰落,年輕人留在村裡,也看不到什麼希望,他們寧願離開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築,社區被廢棄,沒有業態發展。

    這裡和現狀中大多數鄉村一樣,生產力有限,除了種地,也就是一些果樹,在當時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

    鄉村改造的中間力量--外來的懷著鄉村再造夢想的知識分子和民間組織。

    過去十年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十年,政府牽頭,各類規劃,各個名目的資金補助,農村建設風風火火地開展著。放眼望去,有效果,卻也許不是你心裡理想的鄉村模樣。

    普通的鄉村建設改造無法配套中間力量建設的項目,公共改造部分充分吸收了這些項目的原始,不浮誇,不盲目,借鑑和融合。

    以外立面改造和車站改造為例,這兩項政府主導的工程,不輸磨盤山其他任何項目,儘量保留了原有建築。

    再如,磨盤山漫山遍野的竹子,當地人以習以為常,當一些項目中點綴了竹子效果十分好以後,許多街邊及房前屋後,也出現了一叢的竹子。

    一個開放,學習,包容各種文化,並願意對美好改變支持到底的政府,是值得尊敬的。

    鄉村改造一方面為農民改造了生存空間,另一方面為遊客提供了度假場所。

    短短几年,磨盤山成為附近的旅遊熱點,而每一個望著山的人,都覺得這個山不過如此,不夠高,植被不夠豐富,還不如我家鄉的山水,但當他們走入其中,看著一個個看似隨意,又處處匠心的項目,之前的想法早已自我推翻。

    事實上,磨盤山並無特別打造的景區和景點,一路風景,一路小品,一路民宿及精品酒店,這些構成了磨盤山絕對的旅遊吸引力。

    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願意去的地方,不再只是熱鬧和震撼的場景打造。有時候寧靜也是一種力量,去磨盤山可以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每個週末都還想再去的衝動。

    不是每座山都能成為磨盤山,因為傾注的心血,不是一本規劃可以概括。

    關於農民,如前面所說,小農經濟衰落,年輕人都走上了外出謀求發展的道路,留下來看不到希望,走出去也不是輕易可以融合進其他城市和社區,他們離開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築,鄉村居住的也是以老人和孩子為主,許多社區日漸萎縮,甚至被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