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雄起 作品

第1619章 講解




    再比方說,官窯瓷器是為皇家燒製的,燒造時皇上派專人任督陶官來監製。燒成後,挑選出官中所需外,其餘一律打碎,深埋地下。若有人膽敢偷留,則殺無赦;若有人仿造官窯器,則以謀逆罪誅殺九族!因此,自宋朝到清代,官窯器基本上是由皇帝賞賜後才流入到民間的。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把宋代文化上的復古主義風氣和乾隆皇帝的崇古習慣誤會成了造假風氣。



    在中國的宋代有過復古主義的文化風潮,尤其在一些禮制禮器等方面更是崇尚商周文化。因此,一些宋代瓷器(主要是禮器)許多是仿造商周青銅器形的,但都是宋代特有材質和工藝基礎上仿造了商周器形罷了。



    而宋代是嚴禁用銅仿造商周的青銅器物的。再用一些例子來講,清代乾隆皇帝最推崇宋代四大名窯和明代永宣青花,他一生都努力試圖恢復這些失傳的工藝。然而折騰了畢生,花了無數的錢財卻全部以失敗告終。所獲成果倒由此而創燒了許多清代特有的瓷器新品種。



    只有民國軍閥混戰期和孫殿英挖了清東陵後,京津一帶不法奸商的確颳起一陣仿燒各朝官窯的風潮,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以圖矇騙從國外風湧而至的外國古董商人。但這種造假風只延續了幾年,(燒造瓷器成本很高,風險很大,因此規模並不大)而且這類器物大多工藝上有著鮮明的民國特色。



    關於一些清代瓷器上卻署者明代款識的這個事情,黃老也是給朗庭和陳沖他們上了一堂課。



    後代署前朝款識的風氣恰恰是明朝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時開始的。魏忠賢把持朝政駕空了皇帝后,野心勃勃夢想自己登基,他授意其爪牙在一些器具上書寫前朝款識,以此來降低皇權和混淆歷史的真實性。而清代乾隆皇帝有時把自己燒製出來的有特色的瓷器上卻署明代款識,這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就,然而對近似於明代瓷器的器物反而不許署明代款識,這是為了防止給後代造成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