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雄起 作品

第850章 困境

    李忠信後世的時候,在俄羅斯呆過一段時間,通過朋友在一起聊天,以及世界上經濟學家等對於蘇聯八九十年代沒有解體之前的分析,李忠信覺得,他對於解體前蘇聯的一些事情瞭解得很多。



    他心中清楚,在這個時候,蘇聯的輕工業和農業也遠沒有那麼落後,蘇聯高度發達的重工業為蘇聯的輕工業和農業提供了機械化的基礎設備,極大提高了蘇聯農業和輕工業生產效率,這方面是完全不弱於美國的。



    但是因為華約陣營完全是靠蘇聯支撐,所以蘇聯青壯年過度集中到重工業。



    所以農業和輕工業勞動力不夠,加上地理上的劣勢導致蘇聯物資種類不足。



    而蘇聯大量進口糧食,大多不是因為人不夠吃,而是牲口不夠吃,蘇聯平均每人穀物是中國的三倍以上(夠吃的時候)肉類更是多得多。



    通過手中這段時間傑米諾給他收集來的資料,李忠信看到,蘇聯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有了這樣的一種情況,在1982年11月7日,蘇聯國慶節,莫斯科的多數大型國營食品店都沒有黃油和奶酪出售。只在小型國營食品部能偶爾買到,但每人只限400克,並要排長隊。



    肉、蛋和香腸的供應也是如此。由於食品缺乏,當時蘇聯每個家庭平均每天需要兩小時去排隊購買食品,很多國營企業職工會在工作時間脫崗跑出去排隊,僅僅是因為聽說哪個食品部剛剛到貨了少量香腸和鯡魚。



    也就是說,蘇聯在這個時候,是最缺少食品和輕工產品的。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中國對於食品的需求量和輕工業產品的需要量和蘇聯差不多,那個時候,人們都窮,手裡面都沒有什麼錢,就是到了八六年的這個時候,輕工業產品或者是農產品,都還需要用到票證才能夠購買到。



    忠信公司購買到的遠洋漁船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下海捕魚,而且在中國方面的罐頭廠也開始投入建設當中。



    在這個方針上,李忠信本著多多益善的原則,其中有重要的一環就是,今後這些東西不光是要在中國的國內進行銷售,還要把這些東西出口到俄羅斯這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