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雄起 作品

第284章 幸福的味道




    這個時候,他們幹活的積極性十分低下,甚至每天就是混日子,能夠混一天就是一天。



    七十年代農民則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糧食因為有了一些化肥和農藥,逐漸開始增收,一大部分農民能夠吃上飽飯了。



    董國忠和梁國富告訴李忠信,當時農民在生產隊勞動,每年生產出來的小麥和糧食有三分之二交給了國家,還都是把最好的交給了國家。



    當時如果只交一半的話,農民全年就可以吃上白麵饅頭的。



    但當時農民和集體的覺悟高,覺得只要是為了國家建設而作出的貢獻,心裡都覺得踏實,有意義!!不後悔!!



    沒有人民戰士保衛國家,沒有工人兄弟生產出來所用的機器,國家是不會發展起來的。



    正是有了農民這樣無私的奉獻,正是有了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這才有了中國的今天。



    靠天吃飯的農民苦,如果風調雨順的年景還好,一遇到災年或者是糧食大幅減產,那麼,最苦的就是地裡刨食的農民了。



    而到了改革開放土地開始承包後,農民有了積極性,糧食才這有了大幅的提高,特別是前兩年時間國家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開始自主生產化肥農藥了,農民能夠在種地的時候,能夠買得起這些生產資料,能夠買到這些生產資料。



    生產隊時畝產幾十市斤,承包後,每畝立刻增產近十倍。



    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將土地產權分為所有權和經營權。



    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經營權則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戶均分包給農戶自主經營,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承包合同履行的監督,公共設施的統一安排、使用和調度,土地調整和分配,從而形成了一套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糾正了長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經營方式過分單調的弊端,使農民在集體經濟中由單純的勞動者變成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從而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好地發揮了勞動和土地的潛力。